鲁迅笔下的“范爱农”

  《朝花夕拾》终篇,鲁迅以冷笔勾勒范爱农,这个与鲁迅命运交错的人物迥异于书中的温情回忆,展现了被时代洪流吞噬的悲剧样本。

  东京留学生同乡会上,众人为徐锡麟案激愤主张通电时,他冷然:“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在集体的亢奋中显得尤为刺目。他的行为是在对抗着形式化的抗争,是清醒者拒绝融入群体的自觉。

  然而表象之下潜伏着炽热的救世情怀。辛亥革命绍兴光复后,范爱农形象突变:“穿着旧布子不大喝酒,少有功夫闲聊天。”此时的勤勉办事折射出被压抑理想主义的迸发,其前后反差鲜明。早前的颓废非本性使然,实在为报复无门的苦闷。而新时代的曙光唤醒了他参与社会改造的冲动。

  可悲的是,当革命幻想破灭,故里重归压抑,他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范爱农又成了革命前的模样,他缺乏鲁迅式韧性的精神,其理想过于纯粹而无法适应现实的污浊。精神构造过于精致而难以承受重压。

  范爱农最后死于溺水,不管是自杀还是意外,他都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一个有志之士、爱国青年被现实一次次打败,范爱农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性格的弱点。更是时代洪流对有志之士的打击,在他身亡之后,只剩下他的女儿和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做他女儿将来学费的基础,而族人都在抢夺这笔款的保管权,结果发现——他一无所有。给范爱农的形象又蒙上一层悲剧色彩。他为革命事业奋斗却命运坎坷,经历了同乡会上的冷眼,酒楼中的坦露,又经历报馆案风波。但他的人生不是悲剧,他对黑暗社会有着清醒的认识,敢于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进步人士交流,寻求改变的可能,他的一生有着价值和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追忆了自己在日本留学以及回国后与范爱农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 一、在日本 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
    小简叨阅读 12,030评论 0 2
  • 鲁迅与范爱农—这两个人的缘分真是很奇特的。他们是同乡留日学生,在日本住上好几年,只在同乡会上见过面,主张虽同而说话...
    龙_辰阅读 6,912评论 0 2
  • 范爱农:徐伯荪的学生,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在藐视。这是鲁迅对他的第一印象。 鲁迅和范爱农的第一...
    紫色心阅读 14,913评论 0 1
  • 第一幕 时间:早晨 地点:东京的客店 人物:学生 幕起: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安徽巡抚恩铭被JoShik...
    宝贝贺阅读 7,734评论 0 1
  • 在朝花夕拾一文中,我最感动的人物是范爱农。 范爱农是一个追求革命,永不言弃,永不言败的人。他和鲁迅的初次相见...
    妥妥的小书虫阅读 1,39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