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喜剧之王》观后感

之前一直看到一句话,说人观事物有三重境界:分别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和看山还是山。简单点说,就是形容人的境界不同所以看事物的层次也不同。

比如初高中时代的我,看的书都是《人性的弱点》之类的励志书籍。当时这些书很流行,里面有一些强调梦想,呼吁努力,被现在称之为心灵鸡汤的金句,每次都能激起我内心的热血。我的书桌上课本里,都写满了这样的句子。当时的我就处于第一个境界:看山是山。

后来到了大学,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之后,又开始盛行一阵鸡汤无用论。觉得像强调“人一定要努力”这样的鸡汤,都是正确而无用的废话。只有告诉你努力的方向方法,有具体方法论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的我又处于第二个境界:看山不是山。

而今天看完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后,千言万语汇聚而成的感触,最后浓缩而成的两个字,竟然还是努力。但这时的我,觉得自己好像够到了第三个层次,“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了。

这个时代太焦虑了,因为到处都在贩卖焦虑。诸如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别人在浪迹天涯你却在朝九晚五;有多少人早早的实现了财务自由你却还在为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委曲求全等等让你焦虑起来的信息。

然后再告诉你,有太多的方法可以让你实现你向往的生活,人生有捷径,做什么都有方法。你应该去学什么,甚至怎么学都可以告诉你。你只要付钱就能得到这些。于是有一大批人就前扑后续的去交智商税。

当然,我不是在说课程都没用,方法不重要,我也觉得方法很重要。但是现在的人过于强调方法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最根本的努力。就像要到达某个目的地,每个人都在认真挑方向,却很少有开始走的人。或者明明一段路需要花一年去走,但总有人觉得可以花个几天打造个交通工具,再花个几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而且现在一件事情如果稍微需要长时间去努力的话,就会被果断的放弃。即便是学习,我们都更倾向于选择“三分钟中国史”、“半小时听完一本书”、“20个小时学会任何技能”、“一周学会Python”,最长也只能接受“21天养成一个习惯”。动辄需要一两年做成的事,我们连想都不会想。

于是我们就变了,变得讨厌努力了。觉得只要有方法什么都做得到。甚至觉得只要我们想的话,顶多21天就可以变得很厉害。而我们的生活却还像以前一样,一边沉迷于抖音和游戏,一边刷着“选择大于努力”的推文拼命点头。一边买着课程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边又在感叹生活没有进展。

可能也有人会说,我努力了,我每天都很努力的。可是这种努力是什么努力?更多的是平常做着些忙碌琐碎又无聊的重复,就觉得自己拼命得自己感动自己的努力;是偶尔加个班熬个夜通宵一次,就迫不及待的晒朋友圈证明自己的努力。所以你才会觉得自己努力了没有用。

你根本就不敢承认你只是因为懒。你只是需要个努力无用的借口,来证明自己当下处境的合理性。在努力这条路上,你就是个碰瓷的。困难还没撞上来,只是看到它,你就先躺下了。

可是你看看《新喜剧之王》的女主角,十几年如一日,那种放下尊严,不断被人否决,不断受委屈,又不断前行的样子,那才称得上努力。那个样子,想想都觉得真的帅到炸。为什么我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东西,刚好是这个焦虑的时代所欠缺所需要的东西,跟你强调踏踏实实努力的重要性。

我前阵子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句话,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误导了太多人过分关注了方向而忽略了努力的重要性。但他们却忘了,有选择能力的人跟有天赋的人一样稀有。因为选择能力,是你所处的阶级,所能接触到的人事物,所能够到的认知的综合体现。

所以选择大于努力可能更多的是说给更顶端的那些人说的,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做选择。因为我们的目标途径和方向,几乎都是可见可参考甚至是明确的。

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事,是选定的方向,踏踏实实的努力。然后在认真努力的同时,尽量的去提高我们的认知。这才是属于我们的,真实可践行的道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