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城市里的车水马龙,每个人都是脚步匆匆,似乎忘记了那片刻的停歇,行尸走肉般穿行在这个混沌世间。
似乎所有的人都在面临一个问题—焦虑,小到每天需要处理的芝麻小事,大到所谓的适当的时间应该做的人生大事,有些无奈,可是人生真就是如此~~~
毕业好多年的朋友依旧每个月拿着五六千的工资,想要生活的更好,却不得不被现实打败;初为人母的姐们只需全心全意把宝宝照顾好,却依旧担忧未来的日子是否会尽如人意。。。人啊,总是喜欢在不当的时间去想无所谓的事,过去的事情已然发生要如何改变,未来还没来又何需担忧,只有把当下一刻过好,既是跟过去的完美告别,也是对未来的重新塑造,可是话说起来总是容易,做起来……(一_一|)
但是请相信,一定有人正在这样做……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佛经之中,折服于佛陀至高无上万法皆空的智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利益众生随处度化的大愿……
【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有一世曾为在山林修行的行者,被称为“忍辱仙人”。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于是上前搭讪,仙人便应机为宫女说法。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用放纵贪欲烦恼的身体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国王遂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
《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正是思想上成就的“无生法忍”成就了怨害面前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佛教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世间众生未能深喑佛陀智慧,只一味克制压抑自己,却不知忍辱之后需精进修行,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智慧中即可化解恶念,佛说自利而后利他,自爱而后爱人便是这个道理啊!
众生不可盲目修行,切不可耽误了自己,又误会了佛陀啊!
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情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
人类的绝大部分痛苦都来源于关系,亲情、友情、爱情、同事之情,而在这些关系当中,让你苦不堪言的根本原因是你想要控制对方,占有对方……
控制者们都很爱说“看吧,我早就说过这样不行,你还不听……” “谁让你不听我的,这回好了吧” “你为什么不……这都是为你了以后好”……
诸如此类的话,你觉得熟悉吗?
没错,大概我们都经历过这些……
所以,一旦对方没有按照你的想法来完成某件事、某个行为、某个动作,你便会大发雷霆,还要把怨念归到对方身上,其实,一切不过都是你自己的“自作自受”……
《当和尚遇上钻石》一书中,作者曾经提到“笔的故事”,一支笔放在桌上,对于进到房间的人来说这是一支笔,可如果进来的一只狗狗呢?对它来说,笔就会转变成一个玩具,所以笔到底是笔?还是玩具?笔的概念是从谁的那里传过来的?毋庸置疑,当然是你,是你赋予了它笔的概念,而它完全可以有更多种可能成为一切被赋予意义的角色……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果然真实不虚。
所以,任何你想要控制的东西,其实,归源之后一无所有,但是一旦你有了控制的念头,这个东西便会反过来控制你,这就是你愤怒、悲伤、痛苦的根源……
你问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天赋所在,如何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不再纠结于世事悲苦……
我想告诉你的是,
人生所有的答案都在你自己身上,没有人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你,
所以,找到你自己的位置,找准你自己的节奏,不要急,不要慌,一切自会完美呈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