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苏州河》

郑重声明:文章在本平台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豆瓣,ID:他人嫁衣裳,文责自负。


  我喜欢《苏州河》的原因不在于说这部电影运用了多么文艺的手法去吟诵爱情,而在于它的真实。真实的不是马达和牡丹的凄美爱情故事,也不是多么现实的“期待下一次爱情”的我,而是马达和牡丹真实的感情和令人感动的爱情救赎。我觉得电影不是要多么情节化才叫电影,而是他的真实,因为真实动人,因为在电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所以迟迟难以释怀,所以喜欢。

  让演员演自己我觉得是很难的,也是很可贵的,周迅饰演的牡丹是那么的不食烟火,在她身上人们似乎能看到曾经想追求的女孩儿,单纯、可爱,充满灵气。


  两种人有两种恋爱的观念,一个理想忠诚,一个现实利己,我觉得都没有错,但我觉得理想化的爱情和忠诚往往最打动人,因为它跨越时间、金钱和现实,马达和牡丹属于前者,“我”属于后者。

  马达是送货司机,迫于生存压力,每天在两点一线奔波,在一次送货中结识了牡丹,二人伴着一辆摩的,穿梭在人山人海,很快,二人相爱,爱情升温之际,萧红和老B出现了。

  我想好好解析一下这个支线人物——萧红。电影对她设定并没有太多,只是将她作为黑道身份演绎,但她最后也遗憾收场。

  电影一个片段,她搂住了马达,并且马达对他说他没有和牡丹接吻,种种迹象可以证明他们之间的恋人关系,我不知道这种设定的用意,可能马达出于经济压力,需要依靠萧红这一靠山来获取订单。但在途中遇到了牡丹,因爱升温,最后他们要求绑架牡丹,威胁他父亲勒索钱财,这一刻马达陷入了无尽的矛盾和犹豫,一边是所爱的人,一边是生活,但最后马达还是选择了生活,同时这一个选择也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萧红爱马达吗?我觉得称不上是爱,萧红的结局是拿到钱却被同伴用刀杀害,酿下悲剧。我觉得至少在黑道上,她算不上老练,因为她不够果断,没有老B那么当断即断一心只为钱,但同时她也是无知幼稚的,黑道的人往往是无情冷血的,但是萧红她站队一起,却没有完全洞悉人性,她认为拿到了钱会均分,但她不知道金钱往往麻痹人的双眼,以至于被同伴背刺;她认为只要一条路够黑,可以拿钱到手软,但她不知道这条道充满了背叛和血腥,以至于她在同行中大大咧咧,与其他人的沉默寡言形成反衬,种种都暗示她是悲剧人物的事实。所以萧红可能也不会懂爱情,她眼里的牡丹幼稚好骗,同时她想在感情上锁住马达,搂住马达这一举动是想告诉马达放下牡丹,和小姑娘的爱情是幼稚可笑的,自始至终萧红是自大的,同时她也是可怜的。时代是黑暗的,异化了基本的人性,萧红处于黑与白的交界之中,她放不下最基本的人性,同时她又大方接受堕落的洗礼,畸形地活着,最后的结局怎么能好。

  牡丹和她是相反的,牡丹是纯粹的。她单纯到可以为了一个男生在大雨天淋着雨去寻找,可以幼稚到将自己灌醉托付给爱的人,纯粹的人面对背叛也最容易崩溃,试想一下将自己余生托付给另一半,但得知他要绑架自己利用自己,很难不绝望,牡丹跳下苏州河的那一刻是对马达的控诉,托付一生给你的人,你选择背叛,得到的结果就是你什么也获得不了,也包括她。牡丹就是这样,她单纯但她不傻,马达爱的就是她的不食烟火,两个人在一起,没有任何思想包袱,没有尔虞我诈,很舒服,这就是理想化的爱情,就像现在,没有房子车子孩子彩礼的负担,纯粹因为相爱在一起,很理想同时很不现实。视角转换到马达和牡丹,牡丹原生家庭是破碎的,与父亲相依为命,但父亲总是带乱七八糟的人进入自己家,还总是想办法支开自己,牡丹是缺爱的,所以当她遇到了马达,她才拼了命抓住马达,所以才有面对马达的冷漠,他可以奋不顾身寻找,但最后一声背叛,彻底击碎了她的内心,最爱的人绑架了自己,这种感受不言而喻很难接受,她跳下苏州河不仅仅是对马达的失望,更多的是对生活,对理想,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就像在溺水时遇到了一个人施舍藤蔓,但他中途丢下了藤蔓,任凭自己溺水而亡。对于马达而言,他或许有很多的选择,但他选择这个,注定要为行为负责,所以他最后用一生寻找牡丹,最后二人殉情,这是他的自我救赎。马达不该这么选吗?我不知道马达的想法,但我知道他的困境,一边是生活和现实的压力,一边是最爱的人,或许他认为绑架的代价不至于对牡丹造成实质伤害,但他忽略了背叛对牡丹的伤害。或许牡丹不会怪她,那帮人拿了钱可以走了,此后不会有纠缠,不管怎么样,他错了,无可挽回的他失去了牡丹。失去了信任,两个人怎么能再重归于好。那到底错的是什么呢,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群体,错误的现实和偏见,误打误撞的相识、相爱,于是无可奈何的分别,最后不欢而散。


  马达出狱后开始的救赎是电影的核心部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片段,第一个是与美美相识,令人惊讶的是美美竟和牡丹长相一模一样,马达坚信牡丹还在恨他,美美就是牡丹,但美美一再表示自己不是,马达没有放弃去寻找。每一次他们的讲话,马达都不会不自觉说出他和牡丹曾经的点滴,情到深处往往很难控制言语,或许美美被他们的爱情打动了,马达告诉她牡丹腿上印有一朵牡丹花,于是美美偷偷印上去一朵并告诉马达她也有,美美为什么这么做?美美在酒馆工作,他见惯了形形色色的人群,她渴望爱情,同时她也不相信爱情,对于爱情,她认为他们不是爱到骨子里的忠诚,而是一个晚上,一个下午,或者短短瞬间,马达的出现,她渴望遇到一个爱自己爱到深处的人,但那个人他不会出现,直到马达的出现,她羡慕马达口中的牡丹,她羡慕一个人可以为她寻到天涯海角。一朵腿上的牡丹花,是美美的幻想,她不相信马达,但她沉醉于马达的说辞,就如马达看到了那朵牡丹花误以为是牡丹,两人依偎在一起,美美问他自己是不是他要找的牡丹,这句台词是美美对她理想爱情的满足,她不是喜欢眼前这个像疯子的马达,而是,她觉得这个爱情故事或许能在自己身上出现,但马达毕竟不是他的幻想,而是一个理想的寄托,是对现实骨感的无奈举动,也是对自我的安慰,自始至终,美美觉得马达是个疯子,但他为马达的故事动心。现实就是这样,真的是现实,假的也是现实,真到为了金钱,萧红被同伴杀害,真到警察都可以为了利益和酒馆勾结,假到没人相信关于爱情的“传说”,假到真实的马达和牡丹的爱情不为世界所容。

  第二个在于“我”和美美的对话,“我”问美美是不是要分手,“我”问是做爱之后分手还是现在。自始至终“我”是清醒世俗的,美美作为女朋友,她对“我”的失望在此刻被放大,可问题是这不就是现实吗,现在很多的爱情因为爱在一起,又会有多少的山盟海誓,更多的是短暂的快感,或许“我”自始至终是利己的,喜欢时可以在一起,不喜欢了至少有过肢体接触,也值得了。

  电影尾声,马达给“我”写了一封信,马达说他在远郊一个便利店找到了牡丹,信旁边附上了一瓶伏特加,注意这个伏笔。镜头一转,马达走进了便利店,牡丹埋着头在做账,“请问这里有没有卖96度的伏特加?”牡丹愣住了,停笔,缓缓抬头,二人相视……这里导演用了两组特写镜头,第一组是马达,他进便利店看到牡丹后没有表现得很急切,而是缓缓走过去,走到柜台,端详着牡丹,第二组接着马达的视角,特写给到了牡丹,镜头很有意思,牡丹一改以前两个麻花辫,映入眼帘的是一挽发髻,两缕弯弯碎发顺着脸庞搭落,俨然没有了从前的活泼灵动了,二人久久相视,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没想到故事写到这里,若干年,历经沧桑,大家都变了。

  二人相拥,背对苏州河,落日顺着东方明珠缓缓落下,镜头没有给到正脸,而是模模糊糊的背影,不禁令观众想到,马达和牡丹还能回到过去吗,或许下降的落日,也象征着二人无可挽回的爱情了吧。

  结局,警察找到了“我”,他们说苏州河有两个人醉酒殉情了,说是喝了东欧进口的烈性伏特加,到了现场,拉开白布,见牡丹和马达躺在一起。“我”叫来美美,她跪倒在地上,这一刻,她信了,原来,马达没有骗她。

  曾经沧海,但兜兜转转,两个人破碎的爱情本不被世俗包容,即便相遇,但破镜怎能重圆,一瓶伏特加拉动全文,最后也以伏特加殉情收尾,他们的殉情无声地控诉了这个时代,无可又奈何,斑驳的一生,最真实的感情,最后却以殉情收场。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来找我吗?”

  这句贯穿首尾的发问,不知道戳中多少观众的心呢?

  你是会像马达那样寻到天涯海角,还是和“我”一样一句轻描淡写的“会呀”予以搪塞呢。

  娄烨也许告诉过观众了,结尾的“我”,划桨而坐,摇晃的镜头,失意的人影,一瓶浓烈的伏特加,“我”在找美美吗?顺着伏特加滚滚入胃,我一直在等主角的答案,直到结尾闪过那句独白:

  “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只要我回到阳台上,这段故事就会继续下去,但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重逢和爱情” 。




  电影落幕,只留一个人空坐在电影院。久久难以平复复杂的心情。

  或许“我”错了,难道错在了“我”的现实和冷漠吗?或许“我”没错,难道非要在这个快节奏时代逆行吗?

  出了电影院,看着斑驳的人影,一时有些许恍惚,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有的人,一句话,一个字,一面之交,明天就可以相爱;有的人,离别,纵有千言万语,一字难语,总在分开后涕泪;有的人,所爱隔山海,却不远万里,只为一见。

  渐渐的我明白了,牡丹和马达的爱情或许为世俗向往,他们将其化为神圣,封存在内心,只不过他们早已被磨平,在一次次失意中,企图用其不断疗愈内心,但沧海桑田,他们还是他们了吗?

  我不知道,在一个失意的傍晚,耳边不经意地传来: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来找我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