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内容来自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某书浪费了多少好文章》,当时文笔欠妥,今日偶然发现了它被遗忘在草稿箱,于是顺手把它发了出来。
原文如下:
说来也巧,某一天刷微博,一篇九宫格的博文里面推荐了几个app,说是在当下年轻人里面很流行。我认真点开了看了下,有什么某趣,某红书,某某街和某书等等。我一开始并不对这类博文很感冒,但那天真好无聊,就下了个某书,注册了账号。
某书之所以能在我手机里面熬过这么多个日子,也许在于它的文艺属性,让你觉得打开这个软件,自己就是一个作者。这种属性不得了,因为这是一个极度空虚的时代,大家都很寂寞,都很想表达,可是无处宣泄,于是,某书成了一个很文明的倾诉平台。你可以随便发几句感慨,编一段文字,配几张图片,然后公布文章,就能让你体会到投稿的快感,让你对自己的表达很有期待。
正因为这样的低门槛,用户泛滥,文章泛滥,也导致了大量优质文章的覆盖浪费。不信你随便点击一个用户都是几篇文章的作者。
某书上最有价值的文章是干货,但是一旦上热门了,为了通俗易懂,干货就变得稀了。所以基本上无论是人物专栏也好,散文专栏也好,哲思专栏也好,点击最多的都是鸡汤。
我会去某书写,是因为最近写纯文学写的太烂了,雾霾太大了(不想出门),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想激励自己多创作,坚持每天发表一篇东西,被更多的人看到。
确实,大众都喜欢轻松的,深刻、优美、有哲理,那是高要求。
而小说作者的无奈就是,不论你再有追求,你面对的绝大多数读者就是大众读者,是知音家庭故事会的读者。
热门,是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什么叫用脚投票?就是什么文章走肾,什么文章讨巧,什么文章吸引眼球,什么文章就容易受到更多的喜欢和评论,这样的文章就会上热门。
首页的文字,不妨当成一台故事会,各讲各的事、各说各的趣、各抒各的情,东家瞅一瞅、西家看一看、南家瞄一瞄、北家瞧一瞧,瞧高兴了捧个场,点个“喜欢”,或者留个评论,交流交流。
热门文章必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男人女人、挣钱学习、智商情商,旧瓶装新酒,未尝不可;深入分析的东西,某书用户不明也不觉厉,曲高和寡,无人问津。
某书本质上是表演类的,首要保障的是人气。在运营逻辑中,话题远远比作家重要。新人登台跳杰克逊的太空步,和名家上来唱一段《四郎探母》,很明显前者更受欢迎,在这里,大V的光环远不如某乎好用。所以某书上有这第二多:重复话题多。(例如恋爱、情商、学英语等)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细心留意,自己去挖掘,看专题,看个体用户,往往也有好文章。就比如知乎,现如今经常会出现某度式的问题,但好文章一样很多。只是编辑想要让你看到什么,功能性和对产品的定位不同而已。
我相信绝大部分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被更多人看到,专题是一个好主意,但自从专题投稿次数开始限制之后,那些新开的或者粉丝量少的专题就越来越变成自己的文件夹了,我现在也不明白这个限制是什么理由,搞什么垄断嘛。
一个网友说“我之前在简书里认认真真地写了好几篇关于时尚摄影的文章,内容纯干货,仔细找配图,仔细核对翻译名。收到了不少人的肯定和关注,简书创始人也随手关注了我,当时还挺受宠若惊的。
后来发现如果不被编辑推荐到热门,就根本没人看,根本没有其他渠道展示出来。即使推荐到了热门,也很快就下去了。最后也只有6k的点击率。而随便一篇鸡汤文,网络别的地方也见过的,动辄在首页呆好几天,10k+的点击。
所以我大概明白了简书的受众习惯,和编辑习惯。本来以为简书像其宣传的一样注重文字,看来像我这种喜欢干货的,在简书待不下去。自此我就退出了简书,没再参与过。”
反正,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多的好文章在被这些因素导致埋没,出路在哪?幕后团队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