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收录过一段话,在文章中帖过一次。现在再贴一次:“渐渐你会明白这世上谁也说服不了谁,以及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对喜欢的人表达多了会变廉价,跟厌恶的人掰扯简直是自找屎吃。最后你沉默,倒不是颓丧,而是心里有一片好风景,于是不言不语。”
“心中有一片好风景”这个解释一下子就打中了我。倒不是说我心中就有好风景,而是我给自己对外界绝大多数信息和事物一贯保持漠视的态度找到了一个可爱的解释。不在乎显得任性自负,“心中有一片好风景”立刻就文艺、神秘起来。
开始工作以后,我经常停更。一开始是忙得没时间,然后就是忙得没心情。忙着工作,忙着生活。我像蜘蛛侠奋力用丝拉住一分为二的船那样拉住工作和生活。但是我没有钢铁侠来帮忙。我只好把船上的普通客人驱逐跳海,让重要客人抓紧身边的固定物。
写的少了,不一定就写得精了,但起码过滤了一些可说可不说的话。
“别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塑造的世界”
这是我老板的座右铭,无论在会议上还是训导中,都经常作为总结句出现。一开始我只是觉得新鲜。自负如我,早已有固定的精神导师和一套固执的理论体系。而且我经常扮演教训别人的角色,所以听到自己老板说了一句我没有立刻判定为屁话的信条让我对老板肃然起敬。
但如今接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人都听够了训诫,这句不痛不痒的金句在已经上了釉的中年人面前又毫无威力。因此,其他几位同事绝对没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让我们面容改色的是白纸黑字的工作要求。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员工从入职到称职,从接收老板的指令到接受公司的使命,这每一步都是一个坎,都需要你身手矫健或者非常耐摔,这样你才能跳过去或者爬过去。
“别人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我们塑造的世界”,是啊,我也要对您和公司的表象保持警惕。现在看来,初创公司缺人手,工作要求基本是纸上谈兵。对公司产品的理解上,销售基本和客服是同类,技术同事是一类,老板和合伙人是另一类。作为局外人,你得听完这三种人的不同解释才能全面理解一个产品。
“干这一行会改变你之前所有的认知”
这是我的老板常说的另一句话。我出来工作,除了为了支撑自己的消费,还有就是在学校闲得生病——自怜自艾矫情等情绪每个月都要经历一遍。出来混就是我找到的卫生巾。老板这句话,删去“所有”,是没错的。这份工作头四天的所见所闻就顶我在广州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四个月,跟待在学校里简直没法比。
不出来工作,不会体验到工作撕裂生活和情感时的痛苦和无助——它像一头野猪冲进井然有序的菜畦里肆意拱撞,留下的都是深埋土中的萝卜土豆和红薯。
有朋友说我变了,她很大程度上是对的。
认知的变化是迅速且容易。而且我有机会去检验自己对工作的想象,一些收藏的职场法则。新鲜事物总能让我这样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兴奋起来,让我心甘情愿地参与其中。但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有我不情愿被改造的地方。为了保全一部分使我成为我的特质,我不得不改变策略。
比如,为了早睡,压缩本来就不多的社交时间。不过不用担忧,做事的人没有也不需要过多的社交。过多是多少呢?就是空谈的人平常的社交量。两个做事的人相遇时会像两只蚂蚁一样,碰碰触角就能辨认出对方是不是同类。这种人对彼此的认同是在共事中建立的。这种人的典型例子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出现了,是欧维和他的岳父。
如果你也是内心沉睡中一头狮子,想做事,想改变世界,我还要再送你一段话共勉。
如果一个人和同伴的步调不一致,也许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点。让他跟着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节奏是迟缓还是激越。——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