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十一月末,江歌案在国内卷起潮流,在人们都关注这件案子怎么判时。我的关注点却与众不同,我不关心是否判死刑,也不关心是非对错,我在乎的居然是江歌案是否该在日本审判。
虽然当事人都是中国人,但发生在日本,按照相关规定,日本有资格管辖,但我却不愿意了。
“我不在乎他的判刑结果,我只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引渡回来,在国内审判,不然在外国审判中国人我心里总觉得不舒服。特别是日本。我觉得有损我国利益“
“什么利益?”我向舍友表达观点。
“我说不出来,但肯定有。”我一脸坚决地说,虽然自己也不知道指的是什么。
就这样,我和舍友的讨论继续不下去,因为我都不知道什么,想都没想清楚。
于是我沉默了一会,打开浏览器疯狂地寻找江歌案的相关细节,想明白“我想表达什么。”
过了一会,我自觉想清楚了,又提出“会损害我国司法主权。”
“那司法主权又是什么?“室友的反问让我哑口无言。
很多时候,特别是那些高度抽象的名词,比如公平、正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而如果在交流中使用这些词,会使交流变得困难,甚至造成冲突,因为对概念的理解不一样。
很多时候,只要双方能在概念上达成共识,那争论也不成必要,所以很多时候辩论赛就是争论概念,如在电车难题中,让五个人死去和让一个人替五个人死去,这两种哪种才算正义。
所以在说话前,先思考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脑海中想清楚。
都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化,你的语言能力表现着思维水平。其实写作也是。
最近发现了一个写作的问题,就是写出的文章经常和预想中的不一样,甚至是偏离预定主题,但再重看这篇文章,却发现文章表达的想法更适合这些题材,也能有更多额外的收获。
相信许多人也有过这个问题,最早是发生在上学时。写作文,一开始确定一个主题,可是写着却发现偏了,最后只能在结尾处多点几次题,告诉考官“我没偏题。“
可是明明有列大纲,而且也是按照大纲写的,为什么还会偏呢?
因为写得不够细,没有细化到你能控制的程度。作为写作的新手,对写作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对文章布局结构、素材选用根本没有什么概念。
所以许多人提倡写文章要列大纲,但列到什么程度并没有人说。是细化到每一个段落包含那些内容,还是粗略到文章的大致走向?
其实列提纲就是一个想清楚的过程,对新手来说,想的越细越好,这样更能保证写作的流畅感。减少出现抗拒心理,从而更好地坚持下去。
不管是在日常交流还是在写作中,都要经历想清楚的过程,在交流中想清楚,是为了表达清楚,双方都了解对方意思后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否则会出现双方谈完后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前些日子,一个舍友在玩《王者荣耀》时,冒出一句话“原来体验卡能在排位赛中使用“
当时另一个舍友就跳出来说不能,还罗列一大堆实例证明排位赛中不能使用体验卡。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一个人先主动提出“我说的是皮肤。“
另一个恍然“我说的是英雄“
在没有明确谈论对象是什么时,很容易出现一些无用的争执。
想清楚比说清楚,更为重要。
无戒365极限写作训练营04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