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D来跟我哭诉了,说又被妈妈骂了,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她满意,我虽然嘴上一直在安慰她,“你妈妈没有坏意,只是嘴上不饶人,她肯定很爱你。”但是深想其中,嘴上不饶人真的对孩子没有坏影响么?就真的没有错么?
相信很多8090后的一代也是在父母这样的嘴硬心软的教育体系下长大的。父母们年轻时刚上班赚着几块一月的薪水,生活艰苦,为赚钱养家操劳太多,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和孩子交流,又急切的忙碌希望孩子将来能够不受同样的苦。太过心急,一旦孩子出现逆反不听话,也只得用骂和教育来交流。所以在我们成年后也只能效仿着父母的教育方式,一代代的传下去。即使长大后这种小时候的记忆在和社会的打磨中被一点点交换,也变异不大。
有些人长大后对金钱及其谨慎,花钱也不快乐;有些人长大后变得易怒,只要别人批评就控制不了情绪;有些人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不会付出不会爱人。
01权威期待的效应
最近这段时间,对心理学及其痴迷,究其原因或许是最近焦虑感异常明显,让自己想一探究竟;又或许是双鱼座的我一直在“找自己”。最近学了一个新的解释其中效应的术语: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指由图式印发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会逐渐使自己的预期成为真的现实。许多研究也逐渐证明,对自我的图式越大,我们约会把注意力放在符合这种预示的情况上,也会同时过滤掉不符合的,到最后这些图式也就越来越成为现实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权威期待的效应”(武志红老师的文章中习得):我们在童年时候,从父母主导的经历中总结了一些话语成为了自己的认知,在今后的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话是正确的,而不断的加强这些认知,导致权威的认知逐渐变为自我的生活。
02无法摆脱的自卑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人长得漂亮,性格很好,对朋友更是好的没话说。但就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另一半,旁人见到了都说是太挑,要求太高了吧。其实熟悉她的我们才知道,她是要求太低。
小时候父母比较忙,对她顾不太上,唯一的和父母有印象的连接,就是做错事的时候,这时候父母会对她“过度关注”,忙教育,忙打骂。她尽可能的做多学多,为了让父母满意,能得到一句父母的赞扬成了她学习和工作的目的。虽然她很清楚自己这种的父母造成的不自信的缘由,但是长大后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消极情绪。
她每每让我们介绍男朋友的时候最后总要加一句,不要条件太好的啊。这其中有多少她从小对获取肯定的不懈追求和求而不得的无奈。父母权威的判断:你不好,你比别人的孩子差成为了她对自我的认知并且一直想要摆脱。因此在对于对象的选择,不敢条件太好,怕又要陷入被无尽的指导;不敢要求太高,怕被对方看不起而更加低落。一旦有人表现出对她的称赞(包括朋友和爱人)都会高兴其中但又隐隐不安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么好;一旦有人表现出一些批评,无论是否客观,都会深深相信苦痛不已。
而在朋友介绍的男生一旦太优秀,就怕自己不如别人的念头再度出现,想尽各种办法拒绝。而条件不好的男生,其实内心又排斥。一直循环着。
03一代代的延续
身边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朋友A、B、C。有的一直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积极作战,却永远跑不赢父母的标准,听从父母的早早结婚,早早稳定工作,早早生下一代继续比较,劳了命,累了心;有的变得唯唯诺诺,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从小渴望话语权,每每在别人产生异声的时候必要与其争出个所以然;还有那些个父母夫妻不和拳脚相加的在一代代的延续在孩子孙子辈中……父母总是在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而你有没有变得更不听话呢?
这种批评使人进步的教育最终真的使人产生的积极的进步么?还是在孩子的心中从小埋下了不自信的种子,过度在意外界的判断,用外界的标准来成为认识自己的标准,而这种可怕在于谁掌握了这种标准,谁就掌握了你。
04被爱方才会爱人
我们的成长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从模仿中学习,从模仿中理解关系,形成价值观。而小的时候没有判断力,能做的只是观察和感受。被爱的的人才能学会爱人。希望当我们有孩子之后都能用爱培养孩子,浇灌孩子,细心的听取他们的诉求,耐心的理解她们的情绪。告诉他们:我们爱你,你要学会爱人;你很优秀,你要始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