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回去爸爸说“你的伢别的都好,就是不喜欢街坊邻居来家里玩”。听到这话心里想如果“别的都好”,那么“不喜欢别人来家里玩”就是不好。这是爸爸的观点,我自己怎么看呢,我认为是好还是不好,如果不好该怎么办。
爸爸的这种观点我完全理解,相处几十年的老街坊来串门伢不让进,多少都会有点尴尬,一次两次可能还好,次数多了就觉得不好了。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前年伢的干妈大热天来家里玩,她是哭着不让进,硬是把干妈气走了才不哭。除了干妈还气走过姨妈,不过舅妈和她自己的小朋友例外。
正因为她不是对所有人都一样,所以我选择以她的感受为主,造成了朋友间的尴尬我不认为是伢的原因,因为伢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我的问题出在哪呢。
性格?我的性格偏内向喜欢独处。伢不友好、对他人不感兴趣的特征会不会是受我的性格影响。《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这本书没有帮我解决问题,但是帮我排除了问题。从书中我了解到,无论父母的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都决定不了孩子的性格,这是生理成因。
“基因决定生理舒适“设定点”,设定点指的是一个人大脑和身体功能的最佳和最自如的状态,参数包括体温、血压、血糖、心率等。内向孩子的设定点更倾向于独处时的人体状态,外向孩子的设定点则更倾向于与外部世界接触时的人体状态。在最佳状态下,我们做事消耗的能量最少。”
这个概念让我松了一口气,人放松了思路也宽了。如果伢不是机能失调比如自闭、高度敏感等等,那么她的性格就会在内向和外向两边滑动。但无论伢是内向多点还是外向多点,自信、乐观、面对挫折的坚韧才是家长需要努力培养的品性。
所以即使想解决伢不喜欢别人来家里玩这件事,也不能用会损失更重要品性的方法来解决。比如给朋友解释伢害羞或者伢认生,这种做法是大人间化解尴尬的习惯说法,但是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强化伢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会破坏伢的自信。
在《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这本书里说过:要让孩子知道我现在不能做到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做好而已,并不代表我将来不能做好。比如说,孩子现在还不能很大方的、得体的跟别人去接触,还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跟小朋友们接触,但是不要否定他,不要跟他说你不好,这方面你是弱项,而是说我们还可以继续努力,你可以越做越好。
给伢心理成长留空间,就像伢长身体得一顿顿的吃一样,伢的心理也得一次次的经历才能长大。而我要做的除了耐心陪伴,还可以告诉她基本的社交行为。如果有朋友来家里玩提前跟她说,告诉她这个人和自己的关系和发生过的事,让她心理有准备。做好我能做的事给她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