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古诗词时,有些字的音常常不知该如何读,并且一不小心就会读错,被人嘲讽“没文化”。比如从小就在读的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小时候(上世纪70年代)一直把“衰”字读为“shuai”,但儿子上学时老师教的是“cui”,说是为了押韵,但整诗读起来仍然很是别扭。最近儿子又说现在的版本又读为“shuai”了。于是带着疑问查了一些资料。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古诗词中使用的韵叫平水韵,这个很复杂,共有106个韵部,收录9504个汉字,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时,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在平水韵中,有些字的读音、声调与现在有明显不同。实际上我们普通人还是不明白,常常为韵和音而头大。
再回到文章开头说的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古诗词里,“回”字与“迴、徊”都是相通的,而其读音也是多音字,既读hui,也读huai。那么《回乡偶书》里的“回”字也就应该读成huai,而“衰”字也不必牵强附会地读为cui,读本音shuai既可以让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更加契合古诗韵格了。其实“衰”字在古汉语中也是多音字,确实有cui的读音,读此音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衰cui衣)。二是指从上到下或由大到小依一定的标准递减。如《荀子·王制》里说的“相地而衰cui征”,即视土地的等级差别,递减所征的税收。而形容人的鬓发时,则均读作本音shuai,其意为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如陆游《剑南诗稿》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shuai鬓已先斑。所以在“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读作shuai,既和“回huai”、“来lai”押韵,又符合鬓毛疏落变白之意。
其实很多古诗词中“回”字读成huai,就会使很多古诗的韵律更符合诗词格律了。如:
1.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开kai、回huai和来lai 合韵完美)
2.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杯bai、台tai、回huai、来lai、徊huai合韵)
3.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哀ai、回huai和来lai完美合韵)
4.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在zai、回huai和来lai合韵)
5. 王令《春晚二首(一)》: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开kai、来lai和回huai合韵)
6. 李商隐《浑河中》:九庙无尘八马回, 奉天城垒长春苔。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回huai、苔tai和来lai合韵)
7. 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来lai、回huai和栽zai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