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山
今天课上让学生讨论未来职业选择的话题,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Which is your priority when choosing your future career: salary, working condition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ersonal interest in the job, the quality for the job or other factors? 设计的时候预期会有很多学生选择第一个——工资待遇,可是,结果出乎意料,孩子们竟然没有一个人选择工资待遇为首要考虑,大惑不解之余,我陷入了思考。
如果让我们这一代人回答同样的问题,我想,不说全部,至少90%的人会选择工资待遇为优先考虑吧。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中国的重大变革期,虽说没有过吃不饱穿不暖,甚至饿死人的艰苦岁月,但我们足够穷过,知道穷的滋味,可以说我们70后是穷怕了的一代,与50后、60后相比,或许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但我们所处的年代开始有了竞争,生活上有了比较,有的人通过自身努力先富起来了。不像前面几代人,大家都穷,地区差异也不大,虽然日子苦,因为大家都差不多,一起紧巴巴地凑合着过日子,心情还是轻松的。而我们70后则不太一样,大家突然有了压力,都知道努力能创造财富,也身体力行地去吃苦、去奋斗,在奋斗中我们学会了担当,肩负起了责任。对于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来说,这一切品质和体会比财富本身更为可贵。
我们的选择固然也有过于现实的一面,孩子们的选择也没有错误,毕竟谁都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兴趣可以激发动力,既可以工作也可以愉悦身心。有什么错?问题是,我们当年有选择吗?他们的兴趣是什么?兴趣能维持多久?失去兴趣了该怎么办?
为啥有这么多差异?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不需要考虑养家糊口的事了?还是我们教育缺了什么?或是过分强调了什么?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都是个人兴趣。真的有那么多兴趣对口的工作吗?他们的兴趣是什么?有人对环卫工人的工作感兴趣吗?有人对需要为他人、为社会付出很多,而自己得到回报又不对称的医生、护士、教师、工人等基础工作感兴趣吗?
通过这个结果,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了,花钱不愁,父母亲早就积累了足够的资产,可供他们享用幸福的物质生活。所以不需要考虑工资多少,工作要符合自己的兴趣,那么,没有兴趣了就不上班了?有哪些工作可以持续的让人产生兴趣呢?应该说没有,至少很少。这样看来,这一代人将来的工作的责任心可想而知了。只要不高兴,就要辞职不干。如果都这样想,这样做,毕竟未来是他们的,普通工作者是他们,管理者也是他们,他们都有共同的价值观、生活观,这样的态度他们是认同的,那么,未来的中国靠谁来建设?靠谁来支撑?
之所以说未来的中国路在何方,是因为,同样的问题如果让英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孩子来思考,回答不会这么高度一致的集中在个人兴趣上。
这是个深刻的话题,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起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