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食:本意是粮食。可以理解为国家经济建设。
▲兵:兵甲,指武器,军备。可以理解为国防建设。
▲信:信任,指民心。
▲民:古有四民“士、农、工、商”,古代兵役制度是兵农合一制,而官员阶层大多数又来源于“士”,因此本章的“民”指百姓、士兵和官员的总称。
▲民无信不立:失去人民信任无法立足。这里的人民不单指百姓,还有军、民和基层官员。
【译文】
子贡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做到粮食充足,兵甲完备,人民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缩减一项,三项中缩减哪一项呢?”孔子说:“缩减军费。”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再缩减一项,剩下的两项中缩减哪一项呢?”孔子说:“缩减粮食储备。自古人都难逃一死,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就无法立足了。”
【学而思】
理解儒家思想,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懂得变通,能知时宜,权轻重。足食,足兵代表了民富国强,民信代表教化有成,众望所归。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到了共同发展。
“去兵、去食”不代表“无兵、无食”,国防和生存永远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人民信任则是国家的必要支撑。
《孟子·离娄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指军备。城郭不完备,武器不充足,并不是国家的灾害。这是上文中的“足兵。”
“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灾也”:指经济。土地没有开垦,财物没有积聚,也不是国家的祸害;这是“足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指文化。上面(当官的)没有了礼法,下面(老百姓)又没有很好的教育,就会导致贼人(祸国殃民,贪污腐败,投机取巧,作奸犯科,不走正路等等都叫贼人)多,国家灭亡就快了。这是“民信。”
【知识扩展】
南怀瑾《孟子与离娄》:一个国家亡了不怕,是可以复国的;最怕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整个亡掉,那就翻不了身了。诸位青年同学千万要注意,将来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要你们年轻一辈的挑啊,不能使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种子断绝。所以《孟子》在这里就说,“城郭不完,兵甲不多”,这个不是国家的灾难,这个没有关系。“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甚至于农业荒废了,乃至于国家的财经出问题了,孟子说这也不严重。最严重的是文化精神没有了,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根一旦丧失,那就真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