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之后,又一位盲女孩,用杰出学习力和利他思维改变世界

几年前,我读过海伦·凯勒的故事,一个盲人女孩用知识丰富了灵魂,还为人们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几年后,我读到哈本·吉尔玛,80后天生聋盲女孩,2010年进入哈佛法学院,成为了哈佛法学院的第一位聋盲毕业生。


2015年,在美国白宫,哈本接受了拜登和奥巴马的亲切接见。


推算一下,哈本今年三十几岁。


《我是我的光明》是哈本的成长经历,也是她的内心剖析。于读者而言,读透哈本的内心剖析,会深受启发。


作为聋盲人,哈本的世界是清净的,她可以一门心思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必过多地被外界干扰,无需应付太复杂的人情世故。


尽管这会令她感受到孤独,也很无助,但却是她走向成功的有利条件。


鲁迅曾说:“人类的悲欢离合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全然存在于自己的世界,也是生命的福利。


当别人热热闹闹地享受社会交往带来的快乐时,哈本的世界依旧是安静的。


她在想:“我作为任何事情都好像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哈本成功的关键正在于此——始终饱有“利他”思维


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聋盲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被关怀,被照顾,甚至被容忍。


但是哈本不这样认为,她希望大家能够像看待正常人一样看待他们。


哈本认为:与其安全地坐在场外,跳舞让我快乐。


她不安于被保护的生活,独立让她感受到尊严。


她选择一切事情都要亲自尝试,亲自参与。


她会在晚餐后洗一家人的餐具、为出行准备花生酱三明治、她用盲文阅读、她去非洲做义工、去阿拉斯加登冰山……


哈本的心灵是强大的。她善于思考,思维敏捷,果断坚毅。


在她15岁时,与同学们从美国飞往非洲的马里,为当地一个农村建设校舍。


在炎热少水的马里,哈本克服生活上的不便,接受烈日的考验,握起工具参与劳动,筛沙子、挖土,尽管汗流浃背,却充实而满足。


为别人做事,是哈本最快乐的事情,这是她生命价值的体现,也是她心灵成长的途径。


哈本坚信:自信不是来自于手杖,不是来自于导盲犬,而是来自内心。


哈本进入哈佛法学院的第一年,由于她无法阅读食堂菜单,只能根据排队的长短判断哪个窗口的食物好吃。


这样选择的结果是她常常买不到符合她口味的食物。


于是,哈本依然决定去找餐厅经理沟通,她遭到了拒绝。因为餐厅与学校签合同时没有说明要对特殊人群提供特别服务的内容。


哈本没有因此而放弃,她详细阅读了相关法律条款,据理力争。最后,哈本终于争取到了应该享受的权益。


每天餐前,学校里所有的聋盲人都会收到一封邮件,附有当日菜单及相应窗口。


因为哈本的努力,为哈佛校内所有的盲人带来了福音。


这次的成功,让哈本坚信,她有能力为人们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从哈佛毕业以后,哈本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律师,为残疾人维权做了很多努力。


哈本意识到:很多人认为残疾人过于脆弱,因此对于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


这会令残疾人感受到挫败,助长自怜心理。哈本认为,残疾人有他们做事的方法,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独立,他们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与重视。


哈本坚信:自由和独立来自我自己。


其实,正常人亦如此,内心的自由与独立才是力量的源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