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曾提出,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一个是孔夫子,一个是王阳明,而那半个就是清末名臣曾国藩了。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从布衣之士到位极人臣,曾国藩在事业、学问、教育各方面都做到了佼佼者。
粗读了《曾国藩家书》,书从修身、治学、齐家、为政、处世、治军、用人、师友、理财、养生10个方面对曾国藩给诸弟、诸子的书信进行了整理,不可不谓齐全。
摘录一些曾国藩给我启发的地方。
一、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所有人都知道骄傲和懒惰是不好的习性,但它们却是很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曾国藩对“骄”进行了定义,不只是对于地位或成就膨胀与炫耀是“骄”,议论他人的长短、讥笑他人的缺点、揭发别人的过错都是“骄”,“不轻非笑人”是曾国藩对弟弟的告诫,我们也需要常用这句话来反省自己,做到不在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
而针对“惰”,早起是不二之法。
二、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曾国藩一生都恪守“倔强”二字,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轻易为外力所改变。
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曾国藩饱览诗书、做事治学都很有恒心。为了培养恒心,还对弟弟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将每个月的功课清楚地告诉他。
四、尔作时文,宜先讲辞藻,欲求辞藻富丽,不可不分类抄撮体面话头。
要想辞藻漂亮体面,则要读书摘抄,大量的积累。还需要经常翻阅温习,才能将内容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知识积累多了,还需要分类整理,让知识变得条理分明,这样在运用时才能效率更高。
五、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如果做不到孝悌,就算诗文再好也毫无价值;如果能在上孝顺长辈,在下兄弟妻子和睦,就算诗文作不好,也是有大学问的人。
六、八本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七、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曾国藩很擅长归纳总结,将复杂的道理总结为几个字,或几句话,十分凝练而富有内涵。且他还善于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更加便于执行。不可不谓是金句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