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这个词牌据唐朝段安节《乐府杂录》云:“《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唐郑处诲《明皇杂录》:“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人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善吹觜篥者张野狐,惟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洎至德中,车驾复幸华清官,从官嫔御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欺欷。其曲今传于法部。”据此可知,此曲是唐玄宗安史之乱后奔蜀途中所作,由于在“马嵬之变”中处死了杨贵妃,玄宗作此曲以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
到了北宋,出了一位号称“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一一柳永,他填了一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北宋词人叶梦得云: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南宋文学家俞文豹在他的《吹剑续录》里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残风晓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可见柳永词在当时已是家喻户晓、相当流行。
柳永《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是这样的: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离别,作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 词意大致如下: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整首词充满了离别的感伤及与情人分手时的凄凄惨惨戚戚 ,大有唐代白乐天《南浦别》中“一看肠一断”之势!当时的柳永科场落第,况为第四次落第,本已是郁闷至极,再加上又要与心爱的情人离别,怎不“泪杀也么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真用情至真至纯至深一一“情到深处方知浓,爱到深处方知痛”!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唤起窗前尚宿酲,啼鹃催去又声声。 丹青旧誓相如札,禅榻经时杜牧情。 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
(清 黄景仁《感旧》)
“自别后生死茫茫,更那堪深情许许。见杨柳飞絮滚滚,对桃花情思了了。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战争忽的又战争,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蹄痕压旧蹄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秋,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王实甫《别情》)
自君别后种相思,千丝万缕夜夜织。
不知卿心谁记取,空赋琵琶断肠诗。
自君别后种相思,人海茫茫两不知。
丹心一片玉壶诗,词填半句泪行湿。
自君别后种相思,指捻飞花空赋迟。
帘卷西风星影瘦,暮暮朝朝念语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