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课的时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了一片热烈的讨论:“今天上的是历史课!”“不,是语文课!”“我看是音乐课!”可是,数学课去哪了呢?
看到孩子们的反馈,我深为“窃喜”,因为我觉得这节课基本达到我想要的效果了。是的,这节课是历史课,也是语文课、音乐课,也可以是数学课,其实它本就是一节打破学科界限的融合课。
在“大自然有声音吗”这个主题中 ,我们聆听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美妙动听的声音。从古到今,我们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灵感,创造了林林总总的乐器,谱写了一首首优美的乐曲,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为了让我们的主题课程更加完整、丰富而多样,本周五的两节课,我带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乐器的产生和与乐器有关的故事。
1.乐器的产生
万物皆有源,那么,音乐来源于何处呢?其实,古代劳动人民在辛苦劳作的过程中,为了力往一处使,也为了减轻疲惫和劳累感,慢慢就产生了劳动号子,也就是比较早期的音乐的雏形。后来出于宗教祭祀、礼法制度、娱乐活动等的需要,音乐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
但是,如果直接告诉小朋友们音乐的出现源于古代劳作、宗教祭祀等,小朋友们应该会觉得枯燥、无聊,所以要说小朋友能听懂的话——我们在生活充满了多样的需求,味觉上有品尝美食的需求,视觉上有欣赏绘画的需求,嗅觉上人们喜欢香香的东西,比如妈妈的香水。那么听觉上,我们当然也有聆听美妙乐曲的需求了,所以音乐就应运而生啦。
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拔河的时候高喊“一二!一二!”的口号,不正类似于古代的劳动号子吗?我们在每周一早上高唱国歌的时候不正体现了对国家的热爱、尊重和敬仰吗?我们在做游戏活动的时候总爱听一些活泼轻快的歌曲不正是为了活跃氛围、放松心情吗?
按照音乐的表达方式,音乐分为两种:声乐和器乐。声乐也就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器乐可以是纯乐器演奏,也可以是乐器附和人声。古今中外,人类在不断探究音乐奥秘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乐器,比如中国古代的古琴、琵琶,西方国家的萨克斯、小号等,给后人带来了无比重要的精神财富。
2.与乐器有关的故事
每一件乐器的产生都凝聚着先人们无数的心血,而每一件乐器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为了让孩子们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把我国的传统乐器列为主要部分,并以5种乐器为例:
①古琴
代表曲目:《高山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
我们经常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形容一个人多才多艺,琴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尤其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才华和气质。
《高山流水》讲的是伯牙绝弦的故事,通过巍峨的泰山、浩瀚的江河,孩子们体会着“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
《广陵散》讲的是嵇康临终绝弹的故事,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经常与朋友们在竹林间饮酒谈学,让我们感受到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
《阳关三叠》源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孩子们对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非常感兴趣。而佳佳老师后来对于《送元二使安西》的精致解读,更为《阳关三叠》这首古曲增色不少。
②琵琶
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这两首琵琶曲讲的都是楚汉相争的故事,最终项羽失败,乌江自刎。我在这里设置了提问环节,孩子们在解答问题的同时,感觉自己超级棒,无形之中增加了自信心和对历史的兴趣感。
我们班级正在进行太阳花小课堂,鼓励孩子们争当小老师。在上学期与孩子们的相处和交流中,我了解到有的孩子酷爱历史。如果孩子们能带来一节有趣的历史小课堂,一定会非常棒!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优势,如果我们能够借助网络课堂的契机,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定会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③古筝
代表曲目:《渔舟唱晚》、《林冲夜奔》、《汉宫秋月》
这三首古筝曲音色优美,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尤其是《渔舟唱晚》,以悠扬动听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渔歌四起以及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的欢乐情景。通过在线聆听音频,孩子们一起感受着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动人的节奏,品味着乐音之美。
④阮
相关人物:阮咸
为什么选择这个乐器讲给孩子们呢?是因为这个乐器的外貌很有特点,非常可爱,就像一张孩子的笑脸,容易给孩子们带来亲切感。而且嵇康的好友阮咸擅弹此乐器,他也是竹林七贤之一。这样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⑤马头琴
相关故事:《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关于它的产生,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苏和与小白马的故事》。孩子们向来喜欢听故事,在深受这个故事感动的同时,也不免产生淡淡的哀伤,进一步体会着马头琴的凄美之感。
西洋乐器:
①萨克斯
代表曲目:《回家》
萨克斯是一种典型的西洋乐器。《回家》是一首经典的萨克斯曲目,我们对它一定不陌生,因为一般商场在关门的时候,都会播放这首曲子,提醒人们别买啦别买啦应该回家休息了。
给孩子播放《回家》的音频时,有的小朋友说,“这是我妈妈的手机铃声”,还有的小朋友说“游乐场关门的时候也会播放这首曲子。”是的,其实许多乐器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美妙的事情。
②小号
“国王的乐器”
之所以把小号称为“国王的乐器”,是因为在18世纪前的西方社会,只有顶级乐师才有资格演奏它,后来才慢慢普及。
我认为这是一节打破学科藩篱的融合课,可是,数学课去哪儿了呢?
其实,音乐和数学之间有着非常大的联系。正如西方哲学家奥古斯丁所说:“音乐是数规定的运动。”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通过琴弦实验首次发现音乐与数学之间的联系。而数学家傅里叶证明,所有的乐声都可以用数学式来描述。另外,乐器与数学也有很大的联系。比如,乐器之王——钢琴琴键就和斐波那契数列有关。
其实,大自然中的声音与数学的联系也非常神奇。比如蟋蟀鸣叫的频率和气温具有线性关系,所以只要知道蟋蟀鸣叫的频率,不需要温度计就可以计算出温度了。
我们这节融合课的内容和数学密切相关,但这节课之所以没有讲数学,是因为不适合一年级小朋友。那么,数学课去哪了呢?等你们成为大朋友的时候,我们再一起去探索和发现数学和音乐之间无穷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