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概的拆解了京东的会员体系,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京东会员有两个重要的使命,其一是拉动京东商城的消费的增长;其二是为京东金融做数据支撑和提供决策依据,做好京东金融的铺路石,结合京东闪付,修建好京东金融的高速公路。但是作为会员本身来讲,个人认为第一的使命还是应该落在拉动消费的增长上。
京东除了京东商城外,还有一个新的社交商城——京东优惠,京东优惠小程序的注册时间并不早,是在今年(2018年)5月10号才进行的注册。打开京东优惠的小程序应用,直观出来的就是下面的几个“玩法”,1.拼豆、2.拼券、3.砍价、4.直播,在主页的旁边,还有一个京东秒杀,个人页里面,主要体现京豆和优惠券。
商业思考:
京东优惠这项业务,从翻看商城里面的商品和信息来看,属于低端商品,活动方式是拼团、砍价、优惠券和直播等,从用户生命周期来看,这是一个“用户拉新”的商业运作,仔细查看里面的产品,多为抽纸、垃圾袋、水果果蔬、玩具、衣架垃圾桶等低价格“生活用品”型商品,没有什么附加值和品牌溢价空间的产品。京东优惠背靠微信生态体系,在整个大社交网络的底层,从模式设计和属性里面看,这个新商城的使命就是为京东App获取新的用户,做大基础用户体量。
从高举高打,向下延伸的商业视角来看,这个思路和设计都是OK的,个人非常赞同这样的商业边界扩展思路,京东的这一动作,和淘宝一两年前的淘优惠、网页考拉海购的三级分销、微信体系滋生出来的微商、以及在这一时间里面成长起来的独角兽公司“拼多多”看到的都是同一拨的社交红利,这一波的社交购物红利是否还存在作为局外人不敢擅自言语,但能够感知到京东在这一波红利里面是没有占到什么优势的。
京豆:会员里面的积分体系
今天虽然是拆解京东的会员体系,但是在京东优惠里面,对于会员的思考是非常少的,有一个“京豆会员”体系,匹配京东优惠的底层拉新设计,这个环节对于京东的基础贡献还是有的(但这不代表京东优惠就会在商业上回去的成功)。
京豆在京东的会员系统里充当的是积分的角色,因此灵活度要高于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玩法也更加多样。京豆的结构由获取和消费两部分组成,形成一个闭环。
获取京豆方式中的签到、进店领豆以及抢京豆是为拉高日活服务的,实际就是将用于推广的资金返还于会员,而相应的推广需求则通过鼓励会员完成互动任务来完成。而购物返豆实际就是变相的返现。
转让优惠券可以将闲置的优惠券投入券集市里进行出售,将自己不用的优惠券流转至有需要的人的手里,从而提高优惠券的使用率。写评价也是京豆的获取方式之一,为的是以鼓励买家写评价的方式来优化京东的购物体验。
京豆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京豆的货币价值上,通过对京豆的消费,将虚拟的京豆转化为实际的货币利益。抵现、换流量、兑换优惠券以及充话费无一不体现着京豆的货币价值。
京豆的商业定位:
京豆的获取方式体现的是京东的利益,同时也是会员享受权益时需要付出的成本。而京豆的货币价值则是对会员获取京豆的欲望进行直接刺激,会员在京豆的货币价值的驱使下去完成任务。可见京豆的模型是对利益交换的体现,企业和用户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此外,与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的消费导向不同的是,京豆更倾向于让会员付出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鼓励会员用投入时间和进行互动的方式获取利益,所谓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
因此京豆系统设计的更趋于平等,在京东的京豆里面没有等级的划分,也没有付费与不付费的区别,所有京豆的价值一视同仁。但没有等级划分并不是说大家就可以不劳而获吃大锅饭,实际上京豆的获取方式很像“计件工资”,会员完成一个任务,收货一笔京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个人思考:透过对于京东会员体系的设置,让我重新思考关于商业和远影的关系,站出京东的维度来看,一个优质的项目或者服务,承担者其特殊的使命,企业在选择和命名产品服务的时候,不要期望一个品牌名能够包打天下,京东如果借鉴阿里的做法,将高端的服务用京东来体现,将京东优惠哪怕用“京多多”这样的一个新的名字,重新进行品牌打造,构建新的新的品牌认知,抢占用户新的心智,加上现有的京东的运营能力,相信在商业上的成功会远远高于现在的京东优惠。京东优惠继续沿用京东的品牌名,对于后续的定位不一的服务来讲,不一定是品牌进行了加持,反而有可能对原有品牌产生新的损伤。
注:本文部分知识和观点来源于江南北,内容节选部分的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