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很小的时候,外婆常常坐在下堂的藤椅,给我们一群小孩子念«三字经»,然后我们也跟着外婆咿咿呀呀地背诵。那时,外婆给我们解释这里面的内容,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能做坏事,做坏事会被妈妈骂,会被爸爸打。于是我们这一帮小孩子便安分了下来,从不敢在爸妈眼皮底下做坏事。其实我们对外婆解释的«三字经»内容似非似懂,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在乎理解,只要我们背熟了,外婆和爸妈就会夸我们,奖励我们吃的,这是我们那个时候最开心的事情了。
上小学了,我也不再陪伴在外婆的身边。学校刚开始并没有安排«三字经»这项内容,所以久而久之,我也把«三字经»的内容忘了,只记得外婆念«三字经»时候的样子,很享受似的。
直到有一天,那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天,隔壁班的老师主张让学生学习 «三字经»,因为他觉得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这个时候是学习做人的最佳时间,而«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精髓,相较于«史记»之类的要通俗易懂多了,所以倡导现在的小学生都要学习背诵。自此,背«三字经»成了我们每天的必修课。每天上课之前,老师都会花上一些时间给我们讲«三字经»里面的内容与典故。其中“孟母断机杼”,“伯牙摔琴”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深。我最欣赏的就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遇到子期,发现子期能够感受到自己所弹曲中的寓意,所以就把子期称作“知音”。后来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除了子期就再也没有人懂得听他的曲子。
我欣赏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是那种能够知道并互相了解对方心思的人,就像我与我的朋友。有时候我心情不好或者遇到什么困难,朋友就知道我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带着一堆吃的来找我,安慰我,帮我想办法解决问题,重新投入到学习当中。我觉得,真正的朋友就像这样,会在乌云中透出一丝的阳光,照亮你的世界。我很羡慕伯牙与子期的感情,更高兴我也能有这样一位朋友,这样的一位知音。常言道:朋友好找,知音难求。所以我应该珍惜这样的友谊,同甘共苦,同享其乐。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一直都作为儒家的信条,这也是我们高中的数学老师常与我们讲的。数学老师常教育我们“脑子要开化,脑子开化了,就什么都懂了”。
数学老师是个典型的理科男,却特别爱好文学,经常看一些小说杂志,看完后就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好奇他怎么就没去当语文老师呢,如果他是个语文老师,同学们肯定特别喜欢他讲故事,那种感觉就像身临其境一样。
在高三那段难熬的日子里,老师时常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他说,不管我们以后在哪里读书,或者选择出社会工作,我们都不要忘了如何做人。一个人要怀有仁爱之心,与人交往要讲义气、懂礼貌,做人要智慧,同时也不要欺骗他人。
毕业那一天,老师对我们所有人说:“你们要学会做人,我希望你们以后想起我的时候,不是因为我教你们数学,而是因为我教你们如何做人,因为我相信,等你们真正长大了,一定会知道,做人远远比知识来得更重要。还有,毕业快乐!”
后来,不管去到那里,我都会时不时地想起当年老师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那些道理的日子。每当我想要违背良心时,总会想起老师的背影,耳边响起老师的话语,使我不至于逾越那条线,让我学会为人处事。
上了大学,我选择了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这里要强调的并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是师范类。我从小就梦想当一名老师,希望能够教书育人,然后桃李满天下。后来,我与梦想之间的距离终于越来越近了。而在几年后,我也会像当年我的老师那样走上讲台,与同学们谈天说地,打成一片。然后在年老的那一天,我教过的学生回来看我,一个个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不管生活是波澜壮阔还是平平静静,我都希望他们能过得好。
想要成为一名老师是容易的,但是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是不容易的。«三字经»里面就有说到:教不严,师之惰。可以看出,作为一名老师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为人师表”也是作为一位老师的准则。如何做一位好老师,做一位能够走进孩子们心目中的老师,如何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我想,这些都是我未来道路中需要学习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年屈原的这句话,给了后代人多少的勇气,而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字经»话说很简单,但是真正理解起来却不容易,我从小耳濡目染,却也不能深刻了解其含义。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里面有很多的内容需要我们去深究,并且在平常的做人做事中,我们更应该付诸于实践,这样才算是实现了它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