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一时爽,看书难登天,怎么破?

每当我在与人交往表现得很无知时;

每当看到周遭的同龄人都比我优秀时;

每当发现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如同事时……

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就会迅速滋生,希望自己能快速提升、发生改变的愿望就会无比强烈。

每当这个时候,心中冒出的唯一路径往往就是——读书

于是,在情绪的渲染下,肾上腺素开始飙升,迫不及待地通过网络或各种读书平台查找热门书单。当我把选好的书籍一本本加入购物车并下单的那一刻,身心感到无比舒爽,好似那些书的精华已然被我吸收,再不过久我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臆想到这,先前的焦虑和愤懑瞬间就被风吹走了一般,不留下一丝痕迹。

可真实情况是,有的书兴致洋洋地看了几页就被放在一边,不自觉地刷起了手机;有的书全是深奥的理论、晦涩难懂的文字,立马被束之高阁;更多的书连塑封都没拆就被尘封进书柜角落里。

等到下次“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再次袭来,这种搜书单-买书-翻几页-置之不理的流程又会毫无差别地循环一次。

为什么我们总会陷入“买书一时爽,看书难登天”的循环中无法自拔?

1、理智决定

细致深思,每次想起要好好读书都是被情绪牵引,一旦情绪消退,如何能坚持?所以根源上还是没有真正从内心意识到读书的意义,没有理智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读书。

正如李笑来所说:“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赋予极其伟大的意义。只要你把你的某个行为赋予了极其伟大的意义,你就好像突然换了个人似的——因为接下来在你做那件事的时候,你无须强调坚持,你无须被鼓励,你根本就不怕挫折,你完全不在意别人不认同不支持,甚至,若是谁竟然拦着你不让你去做那件事,你会跟他彻底翻脸——强大的自驱动力。”

2、慎重选书

初读者在选书时往往非常迷茫,因为看得少,所以往往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选书。于是,网络上现成的热门书单就成了大家最快捷的选书方式。

刚开始决定要认真看书时,我也是从各类图书榜单着手,而我的爱人是从抖音推荐开始。虽然每本书的文案都标榜自己是人生必看书目之类,但实际买回来一看,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书堆砌的全是假、大、空的理论观点,不实用;有的书里面每个字明明都认识,读完却不知道到底在表达什么;有的书则晦涩难懂,一看就让人昏昏欲睡……

所谓的书单并不适合所有人,每个人的认知水平都是不同的,这就造成每本书都有褒贬不一的评价。就像买衣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所以,选书时可以去实体书店,或者通过读书软件,先看看书的封面介绍,对风格内容会有大概的判断;书的腰封也不要漏,这是编者想向读者传递的本书亮点;接下来看看作者简介和目录,看看自己是否感兴趣;最后翻几页正文内容,了解一下作者的语言风格,就像与人对话一样,如果这个人学识渊博,但说话方式实在令人不舒服也不必强迫自己。

当选到了一本喜欢且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恭喜你,终于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开头,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可能还会提到其他的书籍,那么大概率也会契合你自己的阅读水平,慢慢就能寻找到更多想读的书籍。

3、别停留在表面

我曾肤浅地以为,只要读了很多书,就一定能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就一定能从普通跨入优秀。随着认知的增加,我逐渐明白,这都是门外汉的想法。

相信大部分人阅读的目的都是希望能有所改变,所以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阅读后的思考、思考后的实践,实践了才有改变的可能,否则最多只有认知的变化,就像那句流行的话一样:“道理我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也提到: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

不用羡慕别人一年读100本书,阅读的深度比速度重要,阅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哪怕整本书里只有一个触动自己的点,并让自己发生改变,这本书就算没有白读。

当然,想把别人的知识、经验、方法内化成自己的,读完之后可以试着写下来,写写感受,或者把知识点重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一遍,这样的记忆才不容易湮灭。

查理·芒格曾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阅读的确是普通人阶级跃迁的最佳方式。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希望大家都能在阅读中找到更清晰的人生

笔者简介:我是@三十不晚 ,一个不满现状的跨界实践者,希望从书中找到更清晰的人生方向,尝试更多可能,让生命浸染更多色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