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余华的先锋小说系列的第三篇该挑选哪一本时,我碰巧刷到了余华讲述在青年作者改稿班中的经历,作为“替补生”的余华却写出了惊世骇俗的人生第一篇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所以,我立即拍板,第三篇就是写作探索时期的余华第一部先锋小说实验性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
创作背景:
这篇小说其实来的很奇妙,当时余华要上北京参加如上所说的笔会,要带篇稿子,这时他脑子里突然出现一则小报上的抢苹果消息。这个念头挥之不去,那干脆就写抢苹果吧。接着余华奋笔疾书,半天就愉快得写完了这篇短篇。说实话,这简直是“凡尔赛”了。
确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热潮开始流行,余华的先锋意识觉醒。《十八岁出门远行》也让余华载入中国文学史,毫不夸张的说,这年成为“余华年”。
作品赏析:
小说以第一视角描写一个18岁的少年背上父亲给的红背包打算远行,在搭车屡屡碰壁后终于上了车,车上的苹果遭到抢劫,少年正义出手,却惨遭被打并被抢走了背包。最后少年只能在车站过夜抚慰自己。“原来一直寻找的旅店,在这里。”
从人物分析,少年对18岁之后的旅程充满斗志,并善良直率。司机收下了少年的烟,他就认为司机会载他,少年为了苹果与盗贼出手,就认为司机和他一个战线。现实是,司机严厉拒绝载他,并且在他出手的时候在旁边哈哈笑。这也就明显将少年与司机盗贼区别开来——是否经历社会真实。司机不会因为小恩小惠牺牲,也知道明哲保身,所以嘲笑愣头青的鲁莽。盗贼的劣根性驱和仗势欺人使他们不仅抢劫苹果也抢走背包。两种行为体系的碰撞过后,少年开始“远行”。
从手法看分析,我称这篇小说为“实验性”的,先锋派的写作手法初显锋芒。手法还是简洁阔斧、生冷,平静的“看着”少年碰壁、挨打。其中在司机的处理上,他更是多次描写到司机边旁观边笑,荒诞!多荒诞啊!苹果被抢了,司机竟然还能开怀得笑,真实让人毛骨悚然,也引人深思社会的冰冷。
从意蕴分析,根据“父亲给的红背包”解读,红背包代表着少年在家庭和学校中建立的红色符合价值观的行为体系,而父亲在文学作品中更多的代表启蒙与庇佑。最后的背包被抢也说明,少年在事件中的角色转换,“红色”的行为逻辑在社会上的不再适用。这也许是青年时期余华所要寻找的“生存之道”,也是给还在迷茫中的我们警醒。踏入社会的那一刻,人的社会属性转变时,功利和险恶将会催促着一个少年成长,成为一个成人、父母亲等社会角色。
思考:
余华塑造了一个被人性与社会泼冷水的少年,展现了脱离家庭外的不再温柔的社会。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存在这么一条分水岭。《18岁出门远行》没有烦人的说教,反而直戳人心,给了我们机会去读社会,去存储勇气去跨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