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个月在上海经历的心情跌宕起伏,在周五看完Voice of April后达到了一个高峰,看完真的心里不是滋味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为了找回些内心的平静我随手拿起了金惟纯先生的《人生只有一件事》,似乎很应景,因为人生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纳为:为了更好地活着,而这也是在逆境中发出的所有声音。
人生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怎么活”,而学怎么活的关键就是在修炼自己的心性。
如果人生是所大学校,我们都是来做功课的,逆境所带来的苦是比较难修的功课,但修过了的的学分也比较多。重点是外境苦,内心不一定苦。
在书里,金惟纯老师分享了走出逆境的三种“心”:惭愧心、慈悲心和感恩心,这三颗“心”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这是面对逆境中的三句“咒语”,靠着三句话没有过不去的人和事。
我想这三句话是无论何时都要学习的功课,学会说对不起、学会表达爱、学会感恩。而在疫情下我对这三个功课的感受更加深刻了。
这次疫情因为我妈妈的工作原因,我一个人在家隔离,也在刚开始的第一周感受到了内心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随后才自己调整到相对平稳的状态。
说实话我妈妈是一个特别喜欢囤货的人,而我却恰好相反。每次看到塞满的冰箱和柜子的时候我都会特意地说两句“买那么多干什么呀,东西塞都塞不下了!”。而家里也发生过米囤多了长了一堆虫,在我内心害怕又挣扎地处理完虫子后,再来一次指责“你知不知道我有对虫子的密集恐惧症,以后吃的东西可不可以不要买那么多!!!”。
所以我们重新住在一起的大半年里我始终不依不饶地洗脑囤货的坏处,但她则一直是一边象征式敷衍,一边继续买。
结果居家隔离来了,一向本着契约精神的我相信政策只会封四五天,所以在隔离前我也一如既往地淡定,几乎什么都没有买,但随着隔离时间越来越长,我也感受到了以前妈妈为什么需要囤货的感觉,我在冰箱里和柜子里的各个角落发现了那些我曾经劝我妈不要囤那么多、不要再买的东西,而其中很多是当时她网购时为了我而买的食物。
这时我也想到了她之前网购的场景,“女儿你帮我看下这个好不好,要不要买?这个你应该喜欢的,妈妈买好不好?”,而一般这个时候的我都会说“这个我不需要,我现在有个事情在忙,你要的话就买好了,但也没有必要买那么多。”一般这时她感受到我的这种反应就不出声了,后来久而久之也几乎很少会再问我,就自己买了。
这一网购囤货的情景在今年可能发生了很多次,而直到最近因为隔离我才有了新的认识,我看到的是自己因为工作、学习、社交、爱好等各种事情把自己安排的很满,却给到和我一起住的妈妈的时间很少,对家里也并不太用心,觉得对方做的自己不需要就忽视,还可能要指责。
这种对我付出最多也是我最爱的人的对待方式是不是还不及对待一个普通朋友?重新想想实在是觉得很惭愧。
再想想我妈以前微信给我发的各种我觉得没有用的心灵鸡汤、那些我觉得很无聊的大道理,曾经的我基本都是忽略。这个对待方式背后都是围绕在以我为出发点的思考“我认为”、“我需不需要”,而她怎么认为的,她需要的是什么?我好像没有聆听,而我也没有主动去问,是我不会吗?也并不是,我对待其他朋友却可以有这样的聆听和提问,这让我又陷入了惭愧。
对待自己最亲近的人更多地感同身受,把自己更多地放下,而把更关注在对方,这是我依旧要修炼的。
回到囤货,你可能也都预见到了,那些原先我指责我妈妈不要囤的东西,结果都上了隔离期间我的饭桌,而我也感同身受到为什么上一代的长辈囤货背后的情绪与心理,我也抛开了原有的一些片面的认知所带来的偏见。
和妈妈去重新讲这件事的时候,我妈妈开玩笑说“你是不是要感谢我的囤货?不然你要饿死了!”,我想说的是“那当然不止是感谢,主要是之前以为我不需要就对家里不上心这件事我觉得是我不太好,感谢我妈妈的机智贤惠,把家里打理的很好,爱你❤️”
到最后我说:“我们每天打个电话吧,你什么时候空啊?”
我妈回复:“随时可以打。”
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这门功课我还在持续学习,以上是我的学习体验,相信在 “学怎么活”的人生必修课上,你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欢迎一起修炼和交流。
你好,我是克里斯托,一名个人成长教练,帮你走出迷茫与自我怀疑,陪你找回个人价值与意义,自信做自己,自由做选择。如果你觉得这篇分享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点赞,也请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对TA也会是很好的一个提醒。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区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