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努力”这个话题真的不想提,因为人们并不是不想努力,只是因为没有看到努力带来的成果,所以灰心丧气,失去了持续的动力。然而,很多正在努力的人常常错误地低估自己应该努力的程度,所以就唠叨一番。
我们确实应该努力,但是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呢?很多人都错误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会低估别人的努力,从而降低自己的标准。生活中,周围人的表现会让我们形成一个错觉:“现在努力的人很少,混日子的人更多”,这令我们即使努力了那么一点,都会觉得超越了一般人,从而自我感动。
之所以会产生“周围人表现差”的错觉,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是更努力的那一个,这种预期会自动过滤接收到的信息,寻找有利的证据。所以我们会经常注意到别人在玩手机,偷懒,怠工。即使是在和别人聊天时,也更容易听到别人把自己的业余生活描述的十分丰富,当然,所谓丰富就是多些娱乐。然而,别人努力,认真的一面,却被忽略了。在得到如此“明显”的证据后,真的就发现不了身边表现好的人。
可事实永远都不是我们希望的那样。手机是利用碎片时间的利器,虽然很多人攻击碎片化阅读,但是,高质量文章就是能促进人们反思,开拓人的视野。那么,我们怎能说一个经常使用手机的人就是缺乏上进心呢?这让正在看简书、得到等app的人情何以堪。并且,我们看到的,只是表现出来的,鬼知道那些人各自回家之后都干了什么,早上又都是几点起的。中国人都比较内敛,很少有人会直接说自己晚上回家努力为自己充电,都想把自己说的越贪玩越好。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说出大实话有点羞涩;二是弱化努力在自己身上的作用,能够凸显自己天生聪慧。所以我们仅仅根据获得的信息,无法得知一个人完整的态度。
错觉不仅让一个人低估他人,还会高估自己。既然自己是更努力的那一个,必然应该与众不同。所以就会扩大自己得到的正向反馈,比如在向朋友表达某个观点时,得到他们的赞许,就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满腹才华,感觉自己与别人就是不一个层次:“毕竟自己很努力,这样的结果是应该的”。可是不努力就没有一些正确且有点深度的想法么?那些想法是自己的么?还是仅仅复读了一遍?表面上看,高估自己是有利的,因为这样能让自己获取成就感,从而增加坚持的动力。但是,当一个人获得的赞许和他本身的才能不一致时,会导致成就感的断崖。有些人为了那一点点的赞许而沾沾自喜,面对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默默无闻备受打击,从而怀疑自己的努力,甚至导致放弃。
人们也会高估自己的努力程度,因为我们决定该如何努力时,往往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假如一个人平时根本不摸书,那么当他决定看书时,会觉得看1小时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种“改革”的方式实现起来会相对轻松,但是很多人会由此期望快速得到成果,更是幻想短时间内超越前方的各路大神。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常年看1小时书的人,看书效率和效果和那些本来不看书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他们可能比改革后的我们还要努力,毕竟人家习惯了那种节奏。优势是逐渐积累起来的,想实现跨越当然需要更长时间、更用心的积累,。
面对错觉造成的影响,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从比较中跳出来,但是又很难办到,毕竟我们所有的成就感都是基于比较得来的。那么我们最好明确自己想得到什么,当然不是指成功这种夸张而模糊的概念,我们要具体的,比如1年内学会XX,半年内掌握OO。这将比较的角度由向外转为向内,此时别人怎么样和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直接反馈就是自己对技能或者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怕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那就记录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在解决后记录解决方案,隔几个月看一看,相信你会有很多感慨。
努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没有看到结果之前,又十分不稳定,一个观念的转变就会导致流产。既然选择了努力,就想办法给自己灌鸡汤,打鸡血,不然什么都不会改变,唯一变的就是自己更老了。只有不断突破自己,才会有机会走在别人前面,如果做不到,还是消停在人家后面待着吧,不要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