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绒士拔,这个坐落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瓜拉冷岳县的小渔村,拥有一个可爱的名字,和一片上天青睐的自然。
丹绒士拔即Tanjung Sepat,“丹绒”在英语中是“海角”的意思,“士拔”是马来西亚的一种鱼。颇有“鱼儿能游到的最远处”的感觉。
丹绒士拔的渔船
距离首都吉隆坡仅约两个小时的车程,丹绒士拔却不带着那种浓重的城市味儿。这里的人走得慢,打渔,养猪,种菜,植菇,又勤劳,又闲适。小镇村民来来往往,吃最新鲜的海鲜,呼吸清新的空气,偶尔偷个懒,出来晒晒世界尽头的阳光。这样的生活让人留恋,想要长命百岁来守住它。于是村里的人普遍长寿,许多人都称这里作长寿村。
要是我住到这里来,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可能也酿成一段佳话。住宅前打个标语:
珍爱生命,丹绒士拔。
多好的广告。
丹绒士拔的傍晚
傍晚时分,丹绒士拔的海面上散着温和的晚霞,流露出归家的味道。1951年以前,这里只住着约莫50户人家。后来,人口渐渐繁盛。再后来,这片上天青睐的自然之地 ,引来许多游人。
丹绒士拔的人家
每逢周末,许多人都会来这里度过悠闲、惬意的时光。从前,平静的小渔村留不住不安分的年轻人。人们都往外闯,闯到大城市,闯到更接近世界中心的地方。如今,旅游业带来商机,也给年轻人带来了许多机遇。青年们可以选择留在家乡,因为这里有他们想要的,发展的可能。但这里的旅游业仍是一棵幼苗,水分、养分仍远不够。
“出去”与“回来”的矛盾,一直是每个村镇,乃至小城市的无解难题,也年轻人心里的伤。
2017年2月4日,丹绒士拔迎来了一群新朋友。一群活力、可爱、乐观向上,个性满满的新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小渔村要害羞了。
为“爱在丹绒士拔”公益艺术合作项目设计的30个垃圾桶
新朋友突然来访,并非无故。它们是来庆祝小渔村的一百岁生日的。于是,朋友们各显神通,噔噔噔秀起才艺来。
一号选手登场。自述:
看,我有变脸的本事。各种可爱卖萌鬼脸扮丑,挤满一箩筐。
作品1
二号选手不服气了:
你缺少地方特色。看我身上灵动的鱼儿,把小渔村特色诠释得多好。
作品2
三号选手出来当和事佬:
争啥呢。生日这不是该其乐融融吗。像我这样爱心满满,祥云飘飘的,多好。
作品3
开开新朋友们的玩笑,现在说正事。
这群新朋友不仅是为丹绒士拔的百岁而来,更与之前我们提到的,年轻人发展的可能有关。以往,位于巴生港口40公里以南,倚靠马六甲海峡的丹绒士拔以海鲜和著名的爱情桥而为众人知晓。但还不够。小渔村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养分,如育树一般,一点点注入养分,蓬勃壮大,才能给年轻人更多荫蔽。
于是,在小镇村民的热情欢迎中,“爱在丹绒士拔”公益项目启动,11位艺术家来到小渔村。
好家伙,摩拳擦掌,园丁要开始施肥了。
艺术家在创作
十一位艺术家秉承各自的创作理念,为丹绒士拔设计制作了三十只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垃圾桶,成为小渔村一个全新的景观。虽出自不同艺术家之手,它们却几乎分享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色彩绚丽。这大概跟丹绒士拔的地理与人文有关。热情好客的村民,风和日丽的气候,明亮充实的生活,这氛围,闻起来就有一种多彩的味道。
我们可称之为,给丹绒士拔一个明媚的惊喜。
作品4
五彩斑斓之中,作品各具特色。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以鱼作为主题的作品。艺术家在作品中,融入了独属于丹绒士拔的情感体验。丹绒士拔村里,大部分村民都靠捕鱼为生。若要村民们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他们的家乡,“鱼”无疑将位居榜首。
作品5
然而,鱼绝不仅仅只意味着村子的经济命脉。在这里,鱼和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不同于城市里吃与被吃,或者养与被养的关系,人与鱼的关系在这里得到一种新的诠释。
我们听惯了一个词:土地情。讲农民与土地间的深情。农民耕种土地,土地反哺农民,由此生生不息。对于渔民来讲,也有这样一种依靠在的,可称之为渔情。渔民常年出海,航行于茫茫之间。天地广大,人在大海中缩小成一星白点。那一刻,渔民是否会觉得,能与之沟通的,也只有这海底的生命罢。
作品6
大学时,我上铺同学的爷爷是渔民。有一次她跟我讲他捕鱼的故事:
天寒的时候,外出捕鱼,爷爷会赤身跳进水里,用体温吸引鱼儿聚过来。
我听完,愕然。
后来读《老人与海》,脑子里总浮现她爷爷在水中舒展四肢的场景,周围满是为人体的温暖而来的鱼群。
圣地亚哥在与鱼的艰难搏斗中,看着大马林鱼说:
“凭着它那举止风度和高贵的尊严,谁也不配吃它。”
捕鱼,不错,是生存之道。而捕鱼的过程,也是一场沟通。体温,语言,均是沟通。艺术家以作品表达之,是沟通的新生。以另一种方式,传达到渔民之外。
垃圾桶与当地居民
但是这场沟通,却有断绝的可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向大城市之后,渔业的传承将成为一个难题。幸之,旅游业带来留下的机会。但如前所言,小渔村的旅游业仍是一棵幼苗。“爱在丹绒士拔”,为其浇水,也在呼唤回归。于安静祥和的故土,谋自己想要的天地,莫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五彩斑斓的垃圾桶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为丹绒士拔注入活力与生机。旅游业将得益于此,刺激经济发展,使年轻人发展的可能愈加广大。年轻人因发展而留下,又亲力促进丹绒士拔的成长。有了年轻的生命,无论以后渔业如何变化,父亲的事业,都有新的传承。
艺术家带来的养分,不只是物质,也在于理念。如今养分已经播下,长远的耕种,要靠那群留下,或者归来的儿女们。
爱在丹绒士拔,只是一个开始。
爱在丹绒士拔
展览时间:2017.02.04——2018.02.04
展览地点:格蕊莉画廊(瓜拉冷岳县, 雪兰莪州,马来西亚)
2017年2月4日,诚意邀请您来到丹绒士拔一同揭开色彩丰富的惊喜。1个百年渔村,11位艺术家和创意设计人,23款创意设计,30个垃圾桶。只为“爱在丹绒士拔” 公益艺术合作项目。由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瓜拉冷岳县政府主办,艺伙Art2gether 策划展览,携手Merdeka LHS为创意合作伙伴的益艺术合作项目“爱在丹绒士拔”希望为100岁的丹绒士拔渔村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位于巴生港口40公里以南,倚靠马六甲海峡的丹绒士拔以海鲜和著名的爱情桥而被众所周知。(“丹绒”在英语中是“海角”的意思,“士拔”是马来西亚的一种鱼。)秉承着勤劳和快乐的理念,并伴随着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大城市工作,农村也渐渐向城市转变。“爱在丹绒士拔”的项目旨在用艺术的活力和色彩为丹绒士拔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游客创造新的景点,刺激经济。同时希望无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之前居住的居民都可以引以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