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今晚是平安夜,出去嗨一天之后好累,连开电脑的力气都没有,我准备先睡一觉再说。看到文友即使在平安夜也都在坚持日更,我给他留言点赞,他回我:如果停更不仅对不起读者,也对不起自己。说得好!想到我之前给自己许下的日更的承诺,听,是谁打脸的声音~好吧,小伙伴们,我来了~
昨天介绍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收到很多私信说书中说的那几个层次,有没有各个层次的具体操作方法?有。今天以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为例先介绍分析性阅读的方法,请接招!
做事之前,观念先行。读书之前,我们先来树立一个正确的读书观: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很多人说,一本书我不必记住所有的内容,能记住1%~2%就不错了,剩余的99%反正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用的时候就能想起来了。恕我直言,经过别人用心推荐或者自己怦然心动而花钱买下的书,如果只想要记住其中的1%~2%,效率会不会也太差了?人类作为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的什么饭都能忘记,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那仅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的99%的内容会给你带来灵感乍现的瞬间?
观念树立好了,我们直奔主题。以下是方法论:
笔记读书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很多人都会忽略选书阶段,选择书籍的过程是我们挖掘自己需求的过程,可以培养我们带着目的去阅读的意识,同时也让我们找到真正想读的书,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如何选书、购书?
“选书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阅读书籍时看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就可以先加入购书清单里;想要了解某一主题的书,可以去豆瓣搜索,先看书评,将自己感兴趣的加入购书清单……我的印象笔记中有一个笔记是专门来记录购书清单的,平时看到想买的书,先记录在购书清单里一起购买。
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遵循这样的步骤入手书籍,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自己真正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了。
如何读书?
入手自己真正想要阅读的书籍之后,就需要从书籍中找解决方案,汲取我们需要的营养,还原到我们的知识体系中去。书中介绍的读书方法是:笔记读书法, 笔记读书法分为三个步骤:略读、精读、划重点,写读书笔记。每个步骤都需要阅读,也就是阅读三遍,所以我把它叫做“三遍读书法”。
这里值得说明的是,不要拘泥于作者提供的方法论,比如我阅读时就爱拿笔画重点,还会在空白处写自己的感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癖好和小习惯,无论使用什么方式,只要能够达到略读以及精读的目的即可。此外,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阅读三遍的,具体情况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去把控。比如:小说等休闲读物,只是为了放松大脑,不需要怎么去思考,可能略读一遍即可;工具书,没什么好说的,就需要我们操练,读一百遍不如操练一遍,我们就不用苦哈哈地去先略读,再精读,最后做笔记。直接边读边练,岂不吸收得更好?经典书籍,可能读三遍都不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每隔几个月都会回去再翻翻,有些书我们隔几年之后,回来再翻看,就会有更深的感悟。
重点划完,就要开始做读书笔记了。「读书笔记」五要素:
先说第一大要素,读书笔记的日期,很重要!李笑来老师曾说过他父亲的一个被翻破了的笔记本,里边有各种各样的典故,每个典故下方都标记着记录的日期,以及在日常随意谈话时用了这个典故的日期,还有很多信息充分的备注,像这个典故能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等等。记录下日期,不仅方便日后的查找,还会有意识地去整理已经输入大脑的信息,让他们有序地排列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去支撑当下的意识。
其次是书名和作者名,这两项信息除了作为日后检索读书笔记的查询条件外,还可以记录下书的背景以及作者的信息,在重新翻阅读书笔记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笔记的理解。
再者是摘抄,关于摘抄时手抄还是拍照,众说纷纭,坚持拍照派觉得在数码时代,比起摘抄拍照更有效率;坚持手抄派认为无论手机里保存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到脑子里,变不成你无形的财富,手抄虽然不一定能记住所有的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作者奥野宣之的读书笔记都是手写的,他写了满满几十个笔记本,做了详细的目录,以备重读和查询。就我个人来说,我是使用印象笔记移动端去手动输入,拍照的话我也确实对内容没什么感觉,手抄会很累,效率也低,如果是电子书,我就可以直接复制粘贴到印象笔记,如果是纸质书,我就在移动端手动输入,打字的过程有助于我去思考、记忆,并随时翻看,加深记忆。印象笔记可通过关键词搜索,比起手写笔记,查阅起来也方便。
最后是评论,在摘抄时,趁自己对摘抄内容印象还鲜明,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如果等所有内容摘抄完再去写评论,很可能会忘记之前的感想。如果是纸质书,我一般会在空白处直接写下自己的感想,电子书会有评论工具,我用的掌阅长按需要评论的内容就可以在下方划线并写下自己的评论了。初期写评论时,大家都会出现不知道写什么的情况,这个时候就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去写,哪怕是写“好棒!”、“什么?”也没关系,如果一心只想写得完美,只会越来越难下笔。
如何活用?
如果把读书过程比喻成做菜,那么“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好的读书笔记就像认真洗好切好的蔬菜和鲜肉一样,可以随时拿出来根据需要进行输出,接下来要说明的“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购买食材(买书),洗菜切菜(读书),却不开火炒菜(活用书)。就像网上流传已久的那句发问:为什么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缺!少!行!动!如果只有输入,不去积极输出,即使掌握再多信息,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将知识为我们所用。
作者奥野宣之提供的输出方法是:使用「引用原文+阅读书籍的感受和评论相结合」的方法去写书评,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我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和「用思维导图画结构→解构→打乱重组」的方法去输出,后一种就是传说中的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
除此之外,网上还有很多输出方法,比如:秋叶大叔的PPT读书笔记法,在微博上@读书笔记PPT,可以查看到原创PPT,不仅可以了解一本书,还可以学习PPT的制作方法;赵周老师的RIA拆书读书法,具体可参考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或者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人并不是无所不知,才去发表演讲或者写书,而是通过演讲和写书,让自己达到新高度,甚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所以不仅要去主动吸收知识,还要积极输出,才能促进思想内化,大脑的生长机制会让这些知识像种子一样,以你意识不到的方式去生长,从而改变你的智力结构。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记忆力超群,就是因为他大量的输出,会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种输出机制,他的知识储备就会在某一个场景悄然而至,支撑他当下的意识,脱口而出。
灵感也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