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叙事采用白描的手法,看似平铺直叙,但场景的切换和节奏的把握都很好,清楚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看这样的作品就像在品清茶,入口时淡淡的,似乎没有什么滋味,但随着剧情的进展就会发现作品的主题和传达的情感会越来越浓。这种缓慢而含蓄的通过整个作品来表达主题的手法在日本电影中是很常见的。前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送り人」也让我有这样的感受。
这类电影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和注重视觉效果和离奇剧情的商业片不同,这种从普通人视角出发来探究人生意义和生活哲学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共鸣。因为从这类作品中,我们或多或少看到了我们自己。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大海这个意象,这贴合了电影的主题,同时从那深邃的大海影像中我联想到了一个词,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看似寻常的事物背后却有着很多人的努力和心血。
大渡海是主人公所编纂的辞书名称,这个名称寓意着这本书就像词汇之海中的一叶扁舟,引领着读者探索语言世界的奥秘。主人公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最终编成了这部辞书。这期间经历了前辈的退休,同事的调离,和喜欢的人结婚,成为辞书编纂的负责人等等,虽然周遭的人和事都在变化,但初心未变。
编纂辞书这类工作,在外人看来,枯燥乏味,做这类工作的人也被世俗认为是怪人,因为他们通常看起来木讷,不善交际,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正如主人公所说,我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不懂我的想法,道出了自己的苦恼。但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正是这样的怪人和偏执狂吗?他们就是深邃大海里的暗流,默默地引导社会前进的方向。
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就是一种匠人文化,在看似重复枯燥的工作中体味人生的真谛与价值。这世界变化太快,人的心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该去向何方。如果我们放弃了手中的线,那么这样的人生肯定是空虚而没有存在感的。电影的最后,在老编辑的信中提到了自己由于编写大渡海而感到无比充实。人在临终时有这样的感悟也算是幸福的吧。工匠文化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快乐的获得来自于技艺的不断精进,来自于常年累月的努力所获得的对世界的理解,这是一种不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快乐,不然很难想象有人会坚持让自己感到痛苦的工作。
李笑来老师在他的《和时间做朋友》里谈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其实不是有兴趣才去做,而是因为做了,而且做得比大多数人好才会有兴趣。所以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大多数的工作,我们只要付出耐心与努力都可以做到相当好的程度,只不过这个社会太浮躁,大部分人都无法坚持下去吧。
以上是我观影后的一点感想。
编舟记观后感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回顾日本动漫编年史,类似编辑部题材的动漫作品实际不多。 16年10月新番里一个另类,文学作品改编的11集《编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