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旧物时,我看清了“经典”与“流行”的真相
搬家整理旧物,像一场与过去生活的对话,而对话里最清晰的,是“经典”与“流行”的分别。
从衣柜翻出从前上班穿的衣服,当年选了不少高档款——一半是耐看得体的经典款,一半是追着时令的流行款。如今再看,常穿的依旧是那些剪裁利落、配色沉稳的经典款,往身上一套就合身自在;而曾经风头正劲的流行款,早被塞进整理箱的角落,像被打入冷宫,若想再拿出来穿,得先抚平压痕、回想搭配,流程繁琐,兴致也淡了。
晚上整理书籍,按写作、逻辑、心理学等主题分类,翻到不少从前买下的书。最后决定搬走的,清一色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名作,那些曾因一时热门、跟风入手的“流行书”,现在觉得它们主题单一,随手翻开几页便觉乏味——它们或许能应景地贴合某段时间的需求,却没足够的深度让人反复品读,后劲不足。
我原以为自己更偏爱经得起琢磨的经典,整理完才发现,过去的日子里,竟不知不觉囤积了这么多流行款——无论是衣服还是书。它们确实能带来一时的新鲜与适配,可新鲜感褪去后,便只剩“鸡肋”的尴尬。如今再面对这些“流行旧物”,已没了翻看的欲望,反倒更清楚:比起短暂的应景,能长久陪伴的“经典”,才更值得放进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