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谚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风、火、水;人有三宝,精、气、神。
中医以精、气、神为人体三宝。三宝之中,以“神”为统领,“神”是生命的灵魂,主源于心;“气”是生命的动力,主源于肺;“精”是生命的基础,主源于肾。
人体有三大要穴,百会穴可益“神”,神阙穴可补“气”,涌泉穴可生“精”。
“气”——生命的动力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地之气,阴阳交感的产物,禀天地之气而生,依四时之法而成。人生活的场所,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交汇的地方。天地之气有阴阳之分,人体之气也有阴阳之分。人与天地相应,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制约。
《黄帝内经》把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统称为“气”,广义的“气”按性质不同又分为“精”、“气”(狭义)、“津”、“液”、“血”、“脉”六种类别。
何谓“精”?《黄帝内经》(以下的五段均为同一出处,略)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男女两神,阴阳两性,相互结合产生新的生命,在新生命产生之前,人类生殖繁衍的基本物质,叫做“精”。
何谓“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上焦将五谷所化生之精微宣散到全身各处,温煦皮肤、充养周身、润泽毛发,好像自然界的雾和露那样灌溉大地,弥漫各处,这就叫做“气”。
何谓“津”?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皮肤纹理疏泄开发,微微而出的汗水,叫做“津”。
何谓“液”?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水谷精微所化生之气充满全身,外溢部分濡润骨胳,使关节屈伸滑利,渗出的部分,滋养脑髓,润泽皮肤,这种精微物质叫做“液”。
何谓“血”?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位于中焦的脾胃接纳饮食物,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再经过气化而变成的红色液体,叫做“血”。
何谓“脉”?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约束着营气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通道运行,不让它失常,这叫做“脉”。
六气同源而异名,各有五脏之所主。肺主气、肾藏精、脾主津液、肝藏血、心主脉。一气分而为六,和则为一。六气为五谷精微所化生,以五谷与胃为本源。
“六气”异常的人体表现
肾藏精,耳为肾之窍,肾精亏虚,耳失去滋养,容易出现听力下降或耳聋现象。眼睛能够视万物,察颜色,均依赖五脏六腑之精气所养。若精阳之气虚脱,容易出现眼睛视物不清现象。汗为津液所化,大汗会造成津液大量脱失。液虚,骨骼、脑髓、皮肤无以充养,四肢关节屈伸不利,面色枯槁无华,脑髓空虚、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小腿酸软,经常耳鸣。心主血,其华在面。血虚,则会面色苍白如盐,枯涩无神。脉虚,则会脉道下陷,脉象空虚无力,甚至无搏动。
补“气”要穴——神阙穴
神阙穴,在人体的肚脐的位置,属于任脉的要穴。胎儿出生前通过脐带从母体获取营养,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疤痕就是肚脐。肚脐位于中下焦之间,为原气之居所,先天后天之交汇。
任脉为阴脉之海,统摄手足三阴;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统摄手足三阳;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调节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之气血。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胞中(男子之胞谓之精室,女子之胞谓之子宫),同源异流,兵分三路,均交汇于脐,故脐为经络之枢纽,经气汇聚之场所,脐与百脉相通,内联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刺激神阙穴有温阳救逆、开窍复苏、温肾壮阳、调补冲任、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健运脾阳、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等功效。神阙穴可通过艾灸、中药贴敷、推拿等方法锻炼 ,可以调节机体阴阳及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由于神阙穴不宜消毒,容易引起感染,所以不建议采用针刺方法。艾灸神阙穴适用于寒证和虚证,不适用于热证和实证。
下面主推一种简单易行的保健手法:晚上睡前,仰卧,以掌心置于神阙穴上,以肚脐为中心,先做顺时针旋转按摩5-10分钟,再做逆时针旋转按摩5-10分钟,手法宜轻柔缓慢,以腹部微汗为度。按摩神阙穴不宜在饥饿或者饱腹时,容易引起胸闷、呕吐等不适反应。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容光焕发、耳聪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