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一张易于着色的白纸,纸上的色彩最早来自与父母、至亲,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上面留下色彩。
作为第一执笔人,在纸上留下会鲜艳动人的色彩,那是他们能走到为人父母这一人生历程时,感受到来自这个世界的爱意。
当然,纸上也会留下灰暗压抑的色彩,那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挫折、磨难、不公与背叛,是用经验在心中筑起的灰色围墙的颜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同事对孩子的教育。他会让孩子不要在同学面前提起他的工作,因为他的工作在这个社会上并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的举动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种意识,一种工作分贵贱的观念。
后来同事说自己想明白了,自己凭劳动所得,没有什么丢不丢人。可是我却担心,即使他再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在现实中,孩子验证后的观念,是否能再次想明白?
所以,孩子三观的塑造,家庭的作用很重要。不要用自己的经验来塑造孩子的三观,因为这样的孩子只是一个三观复制品。
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成功,所以自己的三观是完全适合这个世界,孩子延续了他的三观完全没有问题。
要说明一点的是,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成功人士的一些观念的确曾带他走向成功,但要想确保成功延续,就需要不断的修正自己的观念,或者通过合作去适应世界发展的节奏。
然而修正一个人的观念很难,但合作不难。所以一个人的成功最后都将归结于一群人的成功。也就是说,适应世界发展的观念是许多人“正确”观念的集合。
所以,要想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就不要将自己百分百的观念灌输给孩子。
而是要给他辨明是非的标准。什么是该做的,为什么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为什么不该做。
就拿学习来说,为什么要学习?要告诉他,因为我们要了解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山,为什么会有水,为什么树木会有荣枯,为什么人会有生死。
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改变山高水长,控制树木生长,在能够养活自己的基础上,为世界做贡献。
而不该做的可以让他参考一下法律条例,毕竟不该做的都已经写进法律条文里面了。
当一个孩子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就会指导自己的行动,也会明白不同人不同行为的目的。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与世界相符的三观,自然就会顺应世界的发展。
所以,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已经影响到孩子三观的建立,及时修正,及时止损,别亲手毁掉孩子的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