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厚的小书,每个故事篇幅也很短,几个小时就读完了。可我知道,在那些看似“没头没尾”的故事里,写满了深意。或许是作者灵光一现,或许是作者自身的某种演绎,故事尽是思维的跳跃性,一路紧随作者的脚步不是件容易事。一些启迪像漂浮在空中的烟,飘忽不定,待伸手去抓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呆呆的我怅然所失。
《庐山隐士》是一本短篇小说集,并不是写人间之外、静心休养的隐士生活——除了一篇《庐山隐士》之外。其中的故事产生于现实,又超脱于现实,让人舍不得一下子读完,又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作为一个武侠迷,看到《刀宴》这篇时,无比的欣喜;看完后,却像是什么东西堵在喉咙里一样,说不出话。沈先生是个爱刀之人,在平静安宁的话语中仿佛可听见刀光剑影,在老式的图谱中仿佛可幻化出戚将军带军冲锋的杀声震天。那种人刀合一、所向披靡的侠客精神,随着好刀的失传,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那把苗刀,也终将“折戟沉沙”。
“无刀客的时代无侠义,无侠义的时代无意义”,一声唏嘘,怎能道尽长者那无法言尽的心酸无奈?
版权问题一直是文化圈热议的话题,前些年小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方韩大战等等,似乎看客比当事人还要激动,生怕不够热闹。当自己崇拜的摄影家对他人造成侵权时,当他自己所说的“我一向更善于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而非那些丑恶的暴行和怪物”仿佛变成了最大的嘲讽时,为什么依然会喜欢他,甚至更加痴迷,以致每一幅作品都如数家珍。
喜欢就是喜欢,“答案其实已在我心里,没有对与错”。
《马克•吕布或吴冠中先生》这篇十分有趣,你能想到一对刚好上的小情侣,因为崇拜的摄影家不同,而发展出怎样的故事吗?相信我,这绝不是一个狗血的故事。读罢,只想给他们深深的祝福。
最有切身体会的,是《花的声音》。小时候,去奶奶家或者姥姥家,几家的小孩子总在一起玩耍,那时候的我,总觉得爸爸妈妈偏心,更喜欢叔叔阿姨家的小孩。我却找不到倾诉的地方,每每暗自伤心落泪。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也是蛮可爱的,怪不得大人们总是不把我无端的小脾气放在眼里。此等小事,何足挂齿呢,哈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自闭症儿童,更需要呵护与关爱。因为这个小病号,她的姐姐觉得她夺走了大家的关爱,对她有一些冷言冷语,以及肢体上的小动作,这些都能够理解。不过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夸张,毕竟艺术是要高于生活的。
一共27篇小故事,每篇都有不同的精彩。倒是不妨先看看后记,欣赏一下别样的风味。
读《庐山隐士》,就像偶遇一位隐士,向自己说了几句禅语,未等我醒悟,隐士已然走远。只留我慢慢品味话中深意。
都说好书要多读几遍,期待与这位隐士的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