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诗的流传之广让很多人知道了纳兰容若。不过也仅仅是知道这么个名字罢了。包括我在内。
拿到《纳兰诗词赏读》 初稿时,看到注评者周如风女士“缘起”里写道:“我对纳兰,并无深情。”出于好奇,随手翻了几首诗词,缠缠绵绵,绵绵缠缠,亦是不喜。想纳兰容若何其可悲,篇篇诗赋,三百多年后竟然落入一“无情”注评者与一“无情”编辑手中。看完全稿,我也同如风女士在“缘结”里写的那样,要翻悔了。
我想,这是诗词的魅力。古今情同,纳兰诗词发乎真情,自然能打动人心。
他的爱情倍凄婉,所以写“谁念西风独自凉”“一生一代一双人”; 他的友情总离别,所以写“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片伤心欲画难”;他的扈驾之行多寂寞,所以写“独客单衾谁念我”“聒碎乡心梦不成”;他的雄心壮志未能酬,所以写“立马江山千里目”“谁解公休事魏心”……
他出身皇亲贵胄之家。他是御前侍卫。他只活了三十岁。他和妻子只相守了三年多。他爱水慕荷。
这样出淤泥而不染的人,这样清丽婉约、哀感顽艳的诗词,不知道要把书做出什么样才“不负如来不负卿”。终究,这本书不曾让我失望。
首先,注评者可心。如风女士的解读文字充满古典韵味,如幽篁里的小溪自然流淌,与纳兰发乎真性情的诗词相得益彰。带入感极强,读之顿觉远离俗世。
其次,内容用心。市面上纳兰词居多,但纳兰的诗不常见。这本书在收入纳兰词的基础上,特意加了纳兰的诗,并结合纳兰的生平对诗词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评析。纳兰擅拟古用典,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诗词的意境,我们不惧繁琐,尽量为诗词中的典故一一作出说明。
再次,封面舒心。封面选择了与纳兰同时期的(清代)画家所绘幽兰作为腰封,寓意纳兰高洁的品质,内封则选了最清丽的天蓝色,符合纳兰诗词的气质。“华亭鹤唳不可闻,人间幸存纳兰词。”如风女士如是写。我很喜欢这句话,将它放在了封底上。
最后,也许有些微不足道,却是贴心之处。我们特意选用了优质65g轻型纸,让这本足足280页之厚的书拿在手里非常轻,加上“瘦长”的开本,盈盈可握,让你根本不用纠结要不要带在身边。
对纳兰从“无情”到“一往情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亲身感受。相信总有人同我一样,某年某月读到纳兰,会感恩时光中有这样美好的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