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春天,有时候温度的变化太让人难以逐磨,昨日突然上升至二十九度,一下子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受汀兰工坊女主人之约,来无锡和大家一起读书学习!当走到茶窒门口时,满眼的木香花已爬满墙。好友说,昨日它还未开。或许它是迎接我们一帮爱学习的人吗?我们或许也会如它,并不艳丽,但在那,就有那么一点香气和雅韵,让人驻足,让人不觉很想亲近。其实最享受的还是那个内在的自我吧,感受到生命恰到好处的绽放,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事。因为,你知道你是谁,也明白终究走向哪里……
汀兰,汀兰工坊的女主人,刚生完二宝半年,这半年因二宝的到来,生活也处于忙乱之中。在我们共读时,她读到了“生命是流动的”时特别有感触。其实生命的流动是有节奏的,在这个流动中,如能感知到生命那个在变化中永不变的东西,我们的老子,称之为的“道”,心一定会从变化的波动中回到安定的存在状态。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自我,也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是流动的。自我,其实是在一次次生命的遭遇与经验中,靠着自身与他人、社会、际遇的互动,逐渐“长”出来的东西。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得透过“关系”,透过“他者”的映照,反思逐步完善的。
《心灵密径》一书里,杨蓓曾说过:“很多人在自我探索这条路上,欠缺的就是“文化探索”这一块。当自我整合到达一个阶段时,应该把那个“我”放回到原生的文化脉络里做理解。在读书探讨中,我们聊到了离婚。“离婚”,这两个字代表什么?文化赋予了它什么样的色彩?在婚姻里,夫妻又是如何认识婚姻的?夫妻想要在婚姻里,或婚姻外得到什么呢?在这个关系里,是否觉察到内在的恐惧,控制,逃避,麻木的生命型态呢?如这些从不探究,生命又将走向哪呢?
共读书的好处,总也猜不透书里的文字将带着当下的生命延升到生命哪种状态里。在结束闲谈时,碰触了生命最深刻的话题“死亡”。多年前,读了一本书《相约星期二》,让我第一次跳出了原有的框框认识死亡。死亡,之前对于我来说,是无比恐惧的,小时候当有一天真的明白了,每个人都会死的,那个恐惧死死抓住我的心,常常蒙在被窝里为自己可能要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嚎啕大哭。不知道哪一天会来的那么可怕。大了之后,再也不去想,不去思考,总是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情,和当下生活没有关联。有一天,十多年前了吧,阅读了《相约星期二》,突然发现有人可以死的不一样,有人还可以那样的坦然面对死亡,并不是只有深深地恐惧。还有很多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死的关系。在死亡里,看见活着的意义。第一次我理解了,有些东西可以跳出我们“文化”之外,看见了“文化”下某种束缚的思想,自我才能放飞。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审美现场。《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所知之死,是与生不可分的。只有知道如何生与为何生,才能明白死的意义。离生而言死,只是诞妄;离死而言生,只是愚蒙。
你一了解了自己,便了解了整体人类的结构与本质。这绝不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想法,因为一旦了解了自己,就能超越自己,那时生命才能进入截然不同的状态!
认识你自己!超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