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相待相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顺应万物自然地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依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三、解读
1. 第二章讲的是世界“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运动规律,以及按照这个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方式和方法。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大家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也就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不善的。
3.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话是《道德经》的总纲,是后面章节要论述的内容,也是事物稳定的普遍规律。
4. “有无相生”,有和无相比较而存在,相辅相成。比如杯子,外边是“有”的部分,中间是“无”的部分,正因为有“有”的部分我们才能用中间“无”的部分。反过来也一样,中间“无”的部分有用,“有”的部分的重要性才能凸现出来。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成立,这就是老子讲的第一层有无相生。
5. “难易相成”,难和易也是这样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的。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从易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做事。之后如六十三章所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好的领导不去直接做难事、大事,而是从易事、小事做起,逐渐积累,循序渐进,最终也就能够做成难事,做成大事。
6. “长短相较”,长和短其实讲的就是得与失,得是长失是短。得与失哪一个损害更大?我们大都认为失去的损害更大,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站在对立统一的哲学高度来衡量这个问题。比如,“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名利追求过分了,过度地追求、喜爱,一定会让我们耗费巨大,拼命积累财富,到最后反而失去的更多,甚至搭上生命。所以我们应该知足,应该知止。知足不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止不殆,知道停止,才能避免危险,避免失败。
7. “高下相倾”。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没有本和基,贵和高就会倾倒。所以不管我们居于什么样的高位,都要以下为本,善于处下。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也都要做到谦卑,做到虚心求教、礼贤下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居上。
8. “音声相和”,是说有差别的东西合到一块才能形成一种和谐。大家知道,我们这一辈子,从朋友那儿得到的远不如从对手那得到的多!因为担心对手批评我们、打击我们,我们就会努力工作不断进步。朋友则相反,天天关心我们,有事罩着我们,就会使我们懈怠继而止步不前。所以我们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声音,形成的最后的统一才是一个真正的和谐。
9. “前后相随”。如果我们做事情想要站在前面,领着大家,就必须知道得把什么东西放在后面,才能把前面这个位置站得住,坐的好。比如,“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我们要想站在前边,领着后面的人做事,成为他们的核心,成为他们认可的领导者,就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这样我们才能够居前。
10. “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讲好的领导者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行事,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行不言之教”,大家知道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我们要多做榜样少去说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生而不有,就是不管我们创造了多少,都不要认为那只是自己的功劳。为而不恃,不管我们给别人多少好处,多少恩德,都不要把这个当成依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长而不宰,做家长也好,做官长也好,都不要认为我们能掌握主宰自己儿女,主宰自己下属的命运,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做法,就容易反目成仇。功成而弗居,有了功劳也不居功自傲。“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我们不居功自傲,不四处宣扬,那么别人就会替我们宣扬,我们的功劳反而就会存在的更加长久。
11. 老子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他站在大家不习惯站的角度,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大家。
12. 抱一为天下式,“一”是阴阳的两个方面,“抱一”就是把阴阳这两个方面合起来,从一个整体看问题。比如,“知其荣,守其辱”,当领导的,自己的事情做的很好,自己对这点也很清楚,别人也都认可。如果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下属,骂我们什么本事都没有,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干脆辞职算了。这个时候我们不用反驳他,向他解释自己的光荣业绩,淡然一笑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已经把事情做好了,有了这个荣,也就自然能避免被羞辱。有这个荣,才能守得住这个辱,这就是双向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