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我们交朋友的渠道比以前多了很多,从儿时的玩伴、学生时代的书信、电话,到现在的手机微博微信,据“六度人脉关系理论”理论,你想要认识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人,最多不超6个中间人即可。而类似微信陌陌之类的即时通讯产品,让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更加便捷频繁,但很多人的感受却是: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朋友却越来越少。
这是为什么?
朋友间交往的本质是等价交换,显式或者潜意识地。要开始一段友情,必然是有人提供了价值,并且获得另一方等价的回报,而要维系好一段友情,便是要持续地维系这种等价交换。
小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收获一份友谊,一块饼干一块糖就能获得同桌的友情,能一块玩耍取乐就能获得一群小伙伴的友谊,要是你是个学霸能把作业给大伙抄,你就能获得全班的友谊。
后来,你们互相掩护早退或者缺勤,互相帮忙传递纸条给自己暗恋的对象,互相庆祝表白成功,互相安慰失恋的悲伤……你们拍着对方的肩膀说:这是我兄弟。
而现在,应酬替代了交际,庆祝和安慰化为人情世故,工作生活的琐碎幸酸往往让人疲倦和沉默。
我们常常觉得儿时的友谊纯洁珍贵,是因为觉得那时没有利益关系依旧感到快乐和满足。但这是个错觉,因为小时候我们所能提供的价值是非常少的,回报也少,但是孩童的欲望也容易满足。如果你经常给一个小朋友玩具玩,而他却不愿意给你玩具,你还愿意跟他玩么?
参加工作后,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价值也越来越大,维系友谊间的价值交换也越来越大,大到你不一定能提供,而对方也未必能提供你所需,故而交流逐渐减少。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活习惯越来越远,价值观越来越远,学识视野差距越来越大……交流的快感和一起玩耍的欲望便会越来越低。
另一方面,我们所有的人都倾向于公平交换,即便是铁杆好友,如果他每次都只在有难的时候找你帮忙而无法给予同等的回报,久而久之,你可能便会以沉默应对。反之,如果你总是救助而无法给予对方对等的回报,久而久之,最终也只会得到对方沉默的回应。即便是基于道德,也会有个阈值,一旦超过了这个阈值,友情所筑就得水库也会逐渐干涸。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友情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
老朋友逐渐减少,那么重要的是要结交新的朋友。
根据上面的简单阐述,结交新朋友之前,我们首先要审视一下自己所能提供的价值。
当然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指金钱或者关系,还可以是自身的特色,比如说唱歌好听、长得漂亮、能说会道、幽默风趣、写得一手好字一笔好文……具备某一方面的专长,甚至是朋友多也是特色或者说所能提供的价值,你觉得自己啥都不会,那么会买单更是广泛受到欢迎的技能。
接下是展示你的价值,尤其是主动地展示。这里所说的主动地展示不一定就是主动地去搭讪或者去参加聚会。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棒做得有好的口碑,是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爱好心得想法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总之,就是我们要主动地去行动、去做好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并把做事的过程、结果和心得分享出去。
我们在做好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如果恰好也遇到做同样事情的人,是不是更容易互相吸引,更容易沟通,更容易成为朋友?
当我们把事情做好了做成功了,本身就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有人看到你分享的心得,是不是更容易有人来找你交流沟通甚至求助,从而成为朋友?
人们大多为能有有能力的朋友而感到自豪,自然地会推荐给其他的朋友,这也是新朋友的来源。
一个人的价值是慢慢积累的一个过程,为人所认同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结交新朋友更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
充实自己,踏实得做好一些事情,才能交到更多地朋友。
愿我们能成为朋友,愿你能交到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