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严厉的老师,一个倒霉的学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遭遇,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你上学迟到过吗?你被老师责罚过吗?一起来看看《迟到大王》的故事吧,文·图:[英]约翰·柏林罕,译:党英台,明天出版社2010年出版。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书中的男孩竟然用了这么长长的一个名字,读起来磕磕绊绊的。查了查英文原著,书名就是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Was Always Late。原来这么一长串的名字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也许著者就是想用这些普通名字的堆砌来揭示主人公的遭遇是很多孩子都会遇到的普遍现象吧!
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路去上学,可是他总是遇到一些意外的干扰,鳄鱼咬住他的书包、狮子咬破他的裤子、巨浪险些冲走他,这一次次的意外害得他一次又一次的迟到。而每次迟到,他和老师解释遇到的情况时,老师都不屑一顾,认为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在说谎,结果呢,这个可怜的男孩一次又一次的被惩罚……
本书刻画的两个人物对比鲜明。老师的形象非常清晰,头戴黑色博士帽,身穿黑色博士服,尖刀鼻子、金鱼眼,手里还拿着一个文明棍。这个强势的老师最爱做的动作是用一双大手敲桌子,他最常见的表情是面目狰狞的嗷嗷大叫,他恼羞成怒时张牙舞爪一蹦三尺高。而男孩约翰派克罗门麦肯的形象则非常的模糊,很多时候他都是一个侧影,我们只能看出一个瘦瘦小小的轮廓,甚至都不能描述出他的五官到底长什么样子。一个凶猛权威、一个弱小无助,故事就是在这一大一小两个人物中展开的。
本书的故事采用重复式的叙事节奏,去上学→遇意外→迟到→被惩罚,每次情况都一样的,而且除了故事的基本架构重复外,语言叙述和表述逻辑也是重复的。“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路去上学。”“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急急忙忙赶去上学”和“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急急忙忙地走路去上学。”“这附近的下水道里哪里会有什么鳄鱼!”“这附近的树丛里哪里会有什么狮子”“这附近的小河哪里有什么巨浪会把人冲到桥下去”。其实这样的反反复复是为后面出人意料的结尾做铺垫的。当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终于可以准时到校时,没想到老师被一个毛绒绒的大猩猩抓到了屋顶,当他请求男孩救他下来时,那句“这附近哪里会有什么毛绒绒的大猩猩”,太有讽刺意味了,有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痛快之感,而且翻到最后一页作者又来了一句“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走路去上学”,有一种神补刀的效果。
约翰·柏林罕的绘画总是给人潦草、模糊的感觉。这本书也一样,细节上一点都不考究,我们看不清主人公的脸,我们分不清那些浓重的背景到底是个什么,但是当主人公走路去上学时,作者运用了大面积的明黄、嫩绿等鲜亮的色彩,这向我们展示了小孩子心中瑰丽的奇幻世界,同时也和没有任何底色的学校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和文章的主旨非常的契合。作者曾经说过,把人、动物或任何一件事物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精神意境表达出来,显然这本书贯彻了这样的创作理念。
另外,需要注意本书的前后环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我不可以说有鳄鱼的谎,也不可以把手套弄丢”,这是老师惩罚约翰派克罗门麦肯席时要求写的文字,上面有还有一团团涂抹的痕迹,最有趣的是从第九遍开始“把手套弄丢”就变成了“把手套弄去”,这个心不在焉的男孩当时一定觉得既无聊又无趣吧!
这是一本非常特别的书,因为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本孩子先读而我未读过的书。那天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强烈要求看这本书,还大肆渲染这本书多么的好玩,多么的有趣。我当时很纳闷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让孩子如此着迷。其实读完第一遍时,我有些隐隐的担心,竟然有人在书中那么的丑化和揶揄老师的形象,这会不会对孩子们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小孩子并没有太多的道德和评判意识,主人公叽里咕噜的长串名字、稀奇古怪的遭遇以及逗人的情节才是吸引她的原因,而且上学迟到这个事她也时有发生,估计在她的潜意识里也有自我发泄的成分。
这本幽默中渗透着讽刺意味的书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面镜子,想想你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想想你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吗?这本书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