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创造出了他最成功的文学形象哈姆雷特,并和其共同开始漫长的穿越之旅,岁月不惜笔墨在它们身上一层层的涂抹,让他们成为两个联动在一起的车轮,经历历史的颠簸。四个世纪后,虽然出世了很多灿若星辰的人物及作品,他们依然无可替代。
但却并不是因为完美,而是原生的缺陷,让他们一生必须在颠簸起落中与命运相搏。成为他们的点滴心程一缕躲不过的光点,映照着怪影重重的斑斓岁月。原生的诅咒一但遇见,他们就和你一同不朽。
莎翁的透彻在于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都不是完美的,人物内心的层次都不会完全呈现到一览无余。因此可以让每个人,无论你拥有何种文化基础,情感倾向,社会责任,都能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个独特的哈姆雷特。不管你所构建出的形象是如何的局限而偏狭,但他可以给予你归属感。因此完美绝不可能生生不息,如果某个事物能够长期的存在,必定带有一样东西——局限。
局限与生俱来,且不离不弃。
有一句非常受欢迎的话“你的样子代表着你以前走过的路,看过的书,得到的爱,沐浴过的阳光雨露,经历过的颠簸风尘。”所以每个人都是一系列偶然的产物,方向上虽有冥冥,但具体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彩蛋。这些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它的另一个说法叫做局限性。
我们绝不相同,所谓的某些一致性的认同,也是各种独特的认知在重重叠加后,由于环境及社交的压力,形成的某个最表浅的层面上的局部相交。如同公交车站下避雨的行人,相聚不是目的,随时可能上车离开。
在选择中,我们塑造出“自我”的情节,并在以后的选择中演义并加强,成为我们性格的给养方式。
因此爱发怒的人不是脾气大,而是他心中有太多不能言表的心灵创伤,挤压着他对于善意的理解能力,提醒着他时刻保护自己,内心的狭隘撑不起越来越浮躁的光影琉璃,刺激着他们源源不断并毫无节制的释放着肾上腺素。
事实上,我们都自带棋子来和生活碰撞,坚信等待自己的一定是胜利,畅想未来的所有情节中,那个最重要的角色一定是自己。这些似乎是宇宙诞生时就形成的公里一样。在这种狭隘的价值判断下,自傲成为一种盲目的惨烈。连自我牺牲都那么的不值一提。如同一堆可以随时点燃被别人娱乐的篝火堆。
当然,强大和淡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麻木,而是被曾经的善意滋养后可以温润的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背叛,挫折,自私和倒戈相向,甚至是——死亡。
死亡是生命最终极的局限,我们恐惧又敬畏,排斥又淡然。死是“空”的意思,它有自己的逻辑,但更像是生命腾空完成创造后的落脚点,是付出和努力的保值机制,是你一生情节的闭合终章。因此人生才有了可以比较的标准。(只是和你自己的期盼去比较)。
如果生命可以像输了游戏密码一样无限延续,你值得和你的过去比较吗?你值得为你的选择负责吗?无限代表零成本的制造,世界上处处时时都和天堂净土一样死寂而美好,荒芜而永恒。甚至描述这种状态本身的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感谢这种不可避免的局限存在,当我们每天都在接近它时会产生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对于永恒的迷恋,恰是对于眼下的珍惜。所有的眼下,在时间刀刀入肉的雕刻下,在你的生命中会留下蛛丝马迹。与此同时,一种叫宿命的东西把它们像项链一样的串联起来。你以为的所有可能,无常的偶然,到最后都只有一种结果,就叫做命运。
而命运是独特的,并且一定是偶然的。只是回看时感觉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有意安排你的一切,但这是人类的本能:用最简单的方式封闭某些难以明确的认知,避免对未来的恐惧。但也将自己局限于此,忽略实际上存在的其他可能。我们把它叫做知识和经验。
今天这些可以通过工具一搜而得,或许不久会变成可移植的商品,每人都可以低成本的为大脑安装一个百科全书,并和最新的知识同步升级。通过艰难的学习过程获得自己和知识独特的链接是否已经没有了必要?
任何简单的方式都是诱惑无限的方式,它强大到让你心甘情愿的去替换一些不愉快的个人体验。也许有一天,只要想制造,你的理想,兴趣,情绪都可以去复制,去创造,瞬间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却千篇一律。那么,我们今天所具有的的局限性,在那时看起来是否显得尤为的可爱?因为我们片面的认识和零落的记忆。
从根本上说,不是信息组成了我们的记忆,而是感知。因为记忆会变,随着我们生活的阅历同步变迁,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封闭的调取路径,相反它非常喜欢在每一次调取的时候重新即兴的组合,因此无法标准化,也无法复制。信息只是一部戏的道具,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有限的的剧场,即便如此,演出也永远不会重复。(当然也有可能罢工。)
因此即便有一天,如奥巴马担心的一样,大多数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所代替,其范围现今已经蔓延到了医生、律师、作曲家等这些我们自信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你的局限性而导致的独特的感情、记忆、认知反而会成为你不被替代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自由。
局限竟能使我们自由?
如果我想让你解释,什么样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目前关注度最高的谷歌、亚马逊、维基百科三家公司的创始人,(它们在同一个时代创立。)你可能会质疑是上帝在亲自上课。
但是这些功成名就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会告诉你,老师就是自己。这就是著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方式中的核心原则:尊重每个孩子自由的成长步调及状况,不固定课程,给孩子创造满足其选择的环境和工具,但不施加对其意志上的影响。
换句话说,这种教育的方式放弃了将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完人,(在中国叫做放弃小升初的机会)。而是让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尽可能可接触更多的文化和其他人的思想,并有勇气完成自己的选择。培养的是个性化的生命体,而放弃工业化的教育思想:人就是产品。(准确的完成标准品的生产过程就是最优秀的生产线,在工业时代这叫做效率。)
然而这种工业化的教育方式,否定了自由意志,不敢正视个体的局限反而会否定个体的优势。连阅读分析类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可见对心灵资源的压制到了何等的地步?而文化的进步需要的不是心智上的同步进退,而是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自己的环境,自己所看到的美好和丑陋与渺小而独特的自己进行连接。
这就和如同你走进了一个艺术展览大厅时,你不用看呆板学究的介绍,就能够挑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件;当你看到一首打动人心的诗词,也不用再先从文学结构上区分出题材、韵律,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欣赏。
心灵的连接不分高低贵贱,强调整体上的正确,最终会培养出行尸走肉。让人的价值降低到最底端等待被彻底的替代。因为复制相同行为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只有独特才能有机会和整个社会体系合作。
这里说的独特就是一种水平稳定的局限性,你此前的积累和尝试,会慢慢集中在一个方向上,越来越擅长从某个角度去观察事物,表达看法,并且习惯性的维护。虽然有句话说,你维护哪种狭隘,就会被哪种狭隘所局限。但是只有你拥有某种狭隘,才能够被需要这种狭隘的人所发现。
如同一家公司,创业初期可以只有热情,没有方向,没有资源,没有市场,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都会逐渐的向具体的目标上收敛,并固化下来,在具体的场景中或事物中接受价格评定。
实际上连情绪都需要标准化才有价值。比如说微信,它将人的感情限制化,它给你提供一些固定的感情表达符号,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你的信息接收偏好。不需要贴切,只需要能够标准化,继而产生商业价值。
这种商业行为我们没有必要去排斥,世界上本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的缘份,哪怕天赐良缘。不留恋的遭遇不会成为灾难,不抓紧的机会不会成为机遇,不珍惜的运气不会成为福分。(no zuo no dai。)人生必须要将一些虚无的东西具象化,刻意的留恋,哪怕是微小的。
成功无论大小,被剥离到最后原始的自然而然的生发之地才发现,都始于一份不可多言的狭小的动机和始终刻意的努力。
当你能够接受这种生存模式,不再排斥由于努力而导致的自我局限,并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在具体的应用层面上和协作者建立各种组合,获得的恰恰是一种自由。无论道理是如何博大悠远如果不能在具体问题上进行协同和应用,带来的一定是被是非观念本身绑架到不敢做出任何自由选择的枷锁。
而最大的自由是看清楚“有无”
“有”是一种既成事实,局限在一种可能性下,而“无”代表着事物“既可以是这样也可以那样,还可能是其他样。”我们无法理解这一事实因为我们都是站在“有”的视角上去看待事物的。绝对难以想象某个事物会在两个地方同时出现并且相互影响,而这个可能,在双缝实验中得到印证:一个光子可以同时的穿过两个缝隙,并相互叠加,最后投射出很多纵向的光影。
现象并非不可思议,事实上当你理解时候甚至都不会想去问为什么。如同爱因斯坦对人们因为失去而产生的恐惧情绪的解释:我们只站在一种确定性上,去理解超过这种确定性之外的一种状态。打个比方,一杯水浇在纱布上,你没有办法从纱布的角度上分辨出哪滴水从哪个孔中渗出的,因为水的不确定程度远远大于纱布的不确定性。
代入到我们现实的场景中就是,如果一件事不被我们感知,那么它会有无数种可能,而这一切我们只能想象不能见证,一旦见证,就说明这件事被感知,和你的生活有关了,在你所观察到的阶段中,它和你之间的关系立刻固定,不存在其他的可能。
因此在双缝实验中,一旦设置了观察点,衍射现象(光子同时穿过两个孔并进行叠加。)立即消失,从“即是也是”变为“是或不是”。如同一张白纸上的一个点,他可以有无数的可能性延展为一条直线,但是当你从这张纸上再取一个点进行观察时,两个点之间的关系就确定了,或者连线或者偏离。换句话说,点到线有无数可能,线到面有无数可能,而我们从固定的角度观察它,就只看到一种可能,其他的可能组成了我们的平行宇宙(世界上有无数个宇宙共存,并成为其他可能性的延续,但我们无法感知)。而这个人为的干涉就叫做刻意,构建起来的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局限性认知。
而所谓的“有无”更进一步说就是“生死”。
“有”是一种秩序,要去争取,去维护,用一种可能去替代其他所有的可能。而“无”的逻辑是否定性、破坏性的思考:“难道没有其他可能吗?”“有什么不能否定的吗?”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将一切还原到无的境地,再做判断。生死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存的。
乔布斯最著名的演讲叫做《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从处事技巧上说,乔布斯的情商很低,无礼、暴虐,不通人情。但是他对生活的反思中,建立了同死亡对话的勇气,推动他去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
这篇演讲提醒我们,如果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馈赠,你还会疲于周旋吗?你还会犹豫是否要拒绝一场耽误时间的约会吗?你还会在随时都有的损失带来的苦情中盘旋吗?当每一件事都加上了一个时间的限度后,你对于事物的鉴别能力瞬间提升。这就是局限给我们带来的智慧。
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的解药,让你知道人生不是可以循环往复的,人生脱离不了局限,生命的乐趣就在于你必须独一无二,虽然没有标准可以评价谁的人生更值得向往,但是自我的历程却不断为你人生价值进行打孔。
所谓生命的解药在于你刻意的开始衡量生命的长度,因此必须全力以赴的增加它的容量和光彩。每个当下都是从终点的意义上考虑某个瞬间,否则当下就可以互换,可以变形,可以赠送,可以捡拾,因为它再没有与众不同的属性。
如同苏格拉底所说:“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考的不是它的虚无,而是它给生命所带来的重要性。”我们虽然不是为了死亡而活,但是死亡所带来的单个生命终局的预示,将所有的生存背景下的努力定义成为不可复制情节,释放出勃勃生机,终将在死亡的前提下,完成自由的接替。
这些话的更重要的意思是,我们要看到局限,接受不可抗拒的局限,但是不能被局限困住。
首先是有胸怀看到局限。人之间的很多没有必要的矛盾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彼此的局限。认为我虽不全能,但全知,而且你也必须是。因此你没有不理解我的理由,更不应该去否定我,看不到我的苦衷。幽怨和困窘在这样的心态的助推下,笼罩你的整个人际关系。
不是说一种语言的人,就是在一个世界沟通的人,他们中间带有太多对别人不加商量的的主观要求,一次次的相互比对,又各自失望,彼此怨怼中坚定自己的正确。
只有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也能看到别人的缺陷,才将这种建立在虚无的想象中的战争和解。
每个人都在携带者原生的伤痕和缺憾攀爬,我们被它们组成,但是不被其所决定。这不需要去迁就他人,委屈自己。而是彼此看到,然后就会有建立新的认知起点的欲望,从两个孤立的点,到一个多彩的线,并以此重新理解摩擦。
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最重要的是懂得了敬畏,知道自己的掌控区域外有更加浩大的存在,它映照者我们的渺小,但却是我们能够成长的起始。不自卑的人未必是完美的,是因为他强大而脆弱的自我,封闭着人生的井口,在自满中谱写岁月静好的终曲。
他们和很多人一样,将过往的成功当做是未来的安全伞,妄想一次巨大的成功,就可以让自己的余生中永远享用别人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收益,形成可以维持自己一生自负的资本。那么这个成功要有多大?去赢得诺贝尔奖还是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的内阁政要,或者二者兼具?比如美国能源部部长,著名诺奖获得者朱隶文,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深的信任,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收效甚微的领域,并且极其坚定自己的正确。在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他呼吁美国全民将房子都刷成白色,以便将太阳光反射回去,降低地球的温度。(屋顶白了,但是屋顶烟囱里的烟还是黑的啊。)
知己者明,知足者远,把虚无的自满,化为踏实的反思和自苦,才能在人性的迷雾中,擦亮一片朦胧的镜子,至少知道我们的无奈不是由于环境,只是由于自己的短视杂绪。避免一面深藏自己的无能,另一面面上却体现出无比的坚持。
是的,当我们卸下包袱,有勇气看到自己的局限后,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使命——突破它。千万不要认为所有对初心的坚持都是对的,如果发愿时太潦草。(甚至没来得及买钻戒就许诺了)。更无须相信一些鸡汤理念,它不仅浅读事实,并且误读人性,臆想因果。
最近恰好看见有人将苹果也炖进了鸡汤里。这篇鸡汤文形容苹果公司是一个永远指向早上九点的表,世界在其他时刻喧嚣鼎沸时它安静的等待,直到时钟被岁月一点点的拖到九点钟,这时它宣布世界的秩序终于走向正轨了。
如果向前看苹果公司的历程,可能确实会有这样的感觉:起先只立足与小众市场,不仅收入低又在市场上处处受挤压,但是还是我行我素坚持到柳暗花明。这恰好是人性的盲点和习惯,总是擅长对往事的总结,并得出最滋润心肺的简单道理出来。(哪怕有禽流感,鸡汤依然畅销。)
实际上有同样行为的公司太多了,但都死在了九点钟之前。以此来形容苹果公司的智慧可能并不合适。苹果公司在成功之前确实看起来不合时宜的与众不同,但绝不会将这种独特作为信仰,并用自杀来祭祀。
如果你深入的去了解那段历史,会发现它狡猾的灵活性让自己的力所能及之地都欣然葳蕤。今天如果乔布斯在,一定不会坚持所谓的九点钟。他带给苹果公司的财富是在最底层逻辑自虐式的追问: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做?来将当前轻松获益的途径打散,重建。这种不可理解的自我逼问和超越最后变为一个个累加的阶梯,将苹果送上神坛。
遗憾的是,外来的成功已经主导了今天苹果的经营思路,库克的业绩虽然很好,但他的威信不足以挑战业绩的压力,也无法尝试否定过去的成功,坚持过去的做法才是最轻松的方法,哪怕局限,哪怕未来有失。
守护并享用自己曾今的正确、荣光、地位无可厚非,你可以消费它,炫耀它,但不要挥霍透支它,否则它就真的对你不离不弃,同生同死了。任何成功如同某个时刻一样,都是条件下的产物,都建立在局限的范围内。如果这种局限是流动的,我们可以义无反顾的伴随他经历所有落寞,但是如果它是凝固的,那么你要最快速度的离开他。他就如同身体里的脂肪,只要它们能进入代谢循环,就是良性的过程,如果沉积不动,就会形成血管中的斑块,开始威胁健康。
突破局限是人生的逆旅,在前行的过程中,身上所有的细胞都在将你向反方向拉,让你重新回到被禁闭的狭小之地,让快乐随手可得。但是如果不对未来开放,我们就会被失去感禁锢,惧怕随时可能到来的失去,这种被局限诅咒而失去对未来吸纳能力的人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终将遵循热力学定理发展成一片死寂。
一个开放的人生,才能避免绝对的热平衡状态。如某位精神病学专家所说:人生的情节无非是自卑和超越。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局限,又能够感知远超过自己的美好时,就会产生自卑,人生的舒适瞬时消亡,所有过去的引以为豪的成就须臾间只能是引以为憾的耻辱,但却让我们产生一种超越的想法,去重新衡量自己过去的荣光和成就,削足适履的踏上夸父般的路程。
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我们的智慧在层层推进,可能向追赶地平线一样,终究无法比肩上帝的万能状态,然而却会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快乐。上帝发笑的一刹那,错过了人类的可爱。
因此,恰恰是因为局限,我们才要在这世上寻找自己的乐趣,这场游戏的终极快乐就是,我们会在在每个阶段能力、认知、资源的边缘做精疲力尽的努力。将自己带入层层关卡内,让自己的智识、心性、胸怀、毅力、审美、勇气不断的接受考验,并在其中接受自己的寡淡,浅薄,狭隘,软弱,粗糙,懦弱之后依然坦然的看待所有的伤害、挤压、耻辱、失望、背叛。并在其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丰饶、感性、透彻和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