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于高考的压力,极个别的学生会有主动的学习动力,往往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很难将高考的压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而是产生了学习的厌倦和焦虑。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孩子学习动机乏力的原因。
从生涯规划的理论分析学生学困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孩子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和对未来人生的规划。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多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比如,我会问”你们喜欢当老师吗?“”你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生吗?“”如果将来你是一名会计,你会中意你的工作吗?“,孩子们都会给出明确的”否定“的答案,几乎没有人能够给出比较坚决的“肯定”的答案。但是如果你问孩子们“你喜欢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给出比较明确的答案。这种现象说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而学。进而就会表现为在学业上的茫然、浑噩和乏力。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一直是老师和家长最为苦恼的事情。他们会尝试使用各种激励的手段,比如在学校老师们会展开各种学习的竞赛、召开主题班会、做思想动员工作、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等,结果都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可否认,老师和家长也曾经无限的接近过这个问题的根本,我们会鼓励孩子去树立一个学习的目标——因为有目标就会有动力!这确实是接近了问题的根本,但是由于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缺乏关于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导致我们也仅仅是提出了要让孩子制定一个长远的或是近期的目标,而不能给与孩子具体的指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还处在人生的探索期。在这个阶段他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和能力优势,发觉自己兴趣所在,感受自己的价值追求。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只不过他们对自己的反思和认知还是自发的,凌乱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家长或老师能够给他们以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自己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指导学生们能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教育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的孩子最终要从学校的大门走出,迈向社会,在社会的海洋中徜徉。让孩子们尽早的了解社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去到社会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并以这个方向为目标做好人生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的学生如果有了比较明确的人生方向——尽管这个方向会在将来不断的被修正,他们会为此而坚定的努力。他们努力的过程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他们不断的努力定会不断的成长。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孩子们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人生的规划。
有规划的人生才是成长的人生!
本人写作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较差,初次在简书写文章,还望看官们不吝赐教。
我是一名教师
也是一名生涯规划师
期待着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生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