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家乡平原县历史文化遗址(六)小集市大民生
本人:南雁北望,古诗文爱好者,家乡文化的整理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以清代乾隆版《重修平原县志》以及万历版《恩县志》为基础选材,保留原文风貌,只做标注,以及配置重要.文献解惑。
集市是一个地方繁荣重要表现,它是以经济发展、人口繁衍重要载体。人口生活在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自古重要城市都在沿着河流一带分布,人工运河的出现改变自然条件下限制,也出现新兴城镇或州府所在地,比如:德州,就是因运河而兴起,因运河而迁徙,也就历史称之“德陵互换”。
北宋时期是才真正出现了集市,之前都是县城文化,下面是乡里,没有城镇。虽然我们印象中: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与契丹有“澶渊之盟”,就连西夏国也没有取胜,总是在屈辱送“岁币”,但是北宋开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朝代,政治清明、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繁荣,藏富于民的局面。
宋仁宗下旨,开始彻底打破坊市界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宋代,市墙、坊墙均被拆毁,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面街设市,形成街市。原先禁止设市的城郭、乡村,也被允许置市贸易了。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在这种背景下在乡村地区,特别经济发达地方形成集市,并进一步促成一种县乡之间的一层更能体现经济实力行政单位“镇”。
从北宋行政图上可以看出,恩县前身是历亭县时,隶属恩州,因隋唐运河兴起有三个镇:安乐镇、礼固镇(又称李姑镇)、漳南镇(本是北宋时漳南县被废并入历亭县,旧城靠近运河发展城镇。)平原县在沿着黄河东分支以及马颊河发展了两个镇(县城除外):西南药家镇(药与腰,同音,可以仔细想)和东南水务镇。北宋时马颊河从县城南面疏浚入海,所以马颊河也称“赵王河”,现在还有赵王河遗址。
到了南宋金国时代,这个时代最大变化就是黄河彻底改道入淮河,北方山东北部河水系统只有大运河与大清河。
德州平原县经过北宋末年战乱以及水运衰落,直接就是人口下降,经济萎缩,只有水务镇一个,恩县因靠近京杭运河,并且这时隋唐运河因北方政权统一,而能直到燕京政治中心,所以恩县经济恢复比较好,人口汇集众多,有四个镇:旧安乐、新安乐镇(今四女寺)、漳南镇、王杲镇(这与王杲铺镇周围村庄记载建村时间于金代也都相符合;如大杨庄)。[if !vml]
在《金史》文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
从这个文献中可以看到恩州是99119户,德州是15053户,两者只差了一个县区域,但人口差距达84066户,可想而知了。
元代统一中原后,仍将北京定为国都,恩州、德州作为京城的南大门,政治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元统治者将运河取直,挖通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之间的运河河道,使京杭大运河真正成为贯穿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明代国家统一,南北运河贯通,促进南方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人口开始从明初战乱中稳定下来,生产稳定,人口安居乐业,市集经济开始大发展,农贸商品开始大量交互流通。德州治地有些偏离经济中心,也出现“德陵互换”问题,在洪武七年 (1374),升“陵县”为州,名“德州”,同时废安德县,这时候的“德州”,就是今天的德州了。洪武十三年(1380),于安德废县复立县,名“陵县”,即后来大家认为“陵县”,今又为德州市陵城区。
以上都是在说早期乡镇集市都是在水利发达、交通便利之地发展起来。明中后期在此基础更大进步发展。我们结合几本《县志》来具体看看,
万历版《平原县志》记载:市集篇:
古者日中为市,有司平物价焉。今则僧师驲伯得操在赢缩矣。然曹参之治齐也,曰“以狱市为寄齐之已事,固难绳以法乎”。夫观百货之通,趁集之众,亦可以验岁时之丰稔,课程所由不亏也,日新月盛并纪定期。
县治南北关,逢七大集,北关又以逢四、九小集。
县治东西关,逢二大集,东关又以逢五小集。
水务店,(《金史地理志》平原统镇一,曰“水务”)在县东四十里,以五、十日集
鸣鸡店,在县东二十里,以一、六日集。
古楼店,在县东北二十里,以三、八日集。
马腰务,在县东北四十里,以四、九日集。
二十里铺,县东南二十里,以三、八日集,(即尹家庄铺。)
捉虎屯,县东南二十五里,以三、八日集。
抚流店,县东南三十里,以四、九日集。
辛章店,县东南五十里,以一、六日集。
大务集,县南三十里,以一、六日集。
张官店,县南二十五里,以四、九日集。
腰站,县西南五十里,以四、九日集。
曲陆店,县西北三十里,以一、六日集。
(以上见明万历版《旧志》所记载;以下为乾隆版《平原县志》所补充)
崔家寨,县东三十里,以四、九日集。
杨柳寺,县东二十五里,以三、八日集。
范宁屯,县东二十五里,以二、七日集。
孙家寨,县东二十里,以三、八日集。
董家集,县东十五里,以四、九日集。
小屯,县南三十五里,以二、七日集。
苏家集,县南三十五里,以四、九日集。
李家寨,县南二十里,以二、七日集。
沙家庄,县南二十五里,以三、八日集。
饮马店,县南十五里,以四、九日集。
田家坊,县南十里,以三、八日集。
寇家坊,县南十里,以一、六日集。
周家寨,县西南十五里,以五、十日集。
姜家集,县西南三十里,以四、九日集。
老鸦陈,县西北十五里,以三、八日集。
董路口,县西北十八里,以四、九日集。
仓上,县北十五里,以四、九日集。
红庙,县北十五里,以二、七日集。
刘家屯,县北十五里,以五、十日集。
王古屯,县北十五里,以三、八日集。
高村,县北二十五里,以三、八日集。
会场(附)
县西北十方院,每年二月二日起(备注:青龙节,龙抬头),大会三日。
南关三義阁,每年五月十二起,大会三日。
西关,每年九月十二日,大会三日。
北街,每年十一月十二起,大会三日。
县西南森罗殿,每年正月十八起(备注:地藏斋),大会三日。
县南张官店,每年六月十日起(备注:金粟如来诞),大会三日。
县东鸣鸡店,六月二十八起(备注:地藏斋),又十一月十八日起,俱大会三日。
县东北马腰务,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起(备注:关圣帝君诞),大会三日。
县西南腰站,每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又九月三十日起,俱大会三日
万历版《恩县志》中市集篇记载:(备注:1956年恩县撤销,东部划入平原县内,四女寺、郝王庄董王庄到1963才划入武城)
市镇
南街、北街俱八日为市;小北街、南街俱一日为市;
東街、西街俱三日为市;县前街俱六日为市;
旧恩县治(正西四十里,今武城镇旧城)二七为市。
新兴集(正西二十五里,今夏津县常安集)五十为市;
陈里长屯(西南四十五里,今夏津县陈屯)五十为市;
草寺屯(在西北三十里,今武城县草屯村)二七为市;
雷家集 (在西南三十里,今夏津雷集镇)二七为市:
陶家庙(在西北四十里,今武城县挑花店村)四九为市;
苏留庄 (在西南三十五里,今夏津县苏留庄镇)四九为市;
四女树(在西北五十里,今武城四女寺镇)一六为市;
津期店 (在正南二十里,今夏津县津期店)四九为市;
漳南镇(在西北六十里,今武城鲁官屯镇)三八为市;
恩固通衢,民朴不知啇,商家不集,市易布、枣、簪、帕外,唯苓(茯苓)、荈(读chuān,茶的老叶)、牛、羊,咸富木、绵。四女树、雷家集有商。四女树以滨河商头辏,然秤税解藩司无赢焉。二地外或有市无税,或仅酒食迎旅,盖日中義聚噬嗑。而通之,将利农菽北徒,为有司之治者奚。
雍正版《恩县续志》又有补充:
《旧志》在恩县城内,顺治十年(即1653)移城外,
东、西关:农历一三日为市;南、北关,农历六八日为市。
義集(多是民间组织建设的交易场所、官方不进行收税)
惠民集,在恩城西北庞家营(今武城郝王庄镇庞家营),二七日为市。
復兴集,在恩城正西陈仓屯(今夏津县新盛店镇陈屯村),五十为市。
便民集,在恩城正西梨行屯(今武城县董王庄镇李善屯村)二七日为市。
贸迁集,在恩城东北宋家口,(今平原县王打卦镇宋家口),一六、四九为市。
大有集,在恩城正西尤王庄(今夏津县苏留庄镇尤王庄)三八为市
魏家寨集,在恩城西南魏家寨(今夏津雷集镇魏家寨)三八为市。
王杲铺集,在恩城正北王杲铺(今平原县王杲铺镇)二七为市。
小小市集看似经济交易量不大,多为农副产品,无高档商品,但它关联千家万户的小民生活,在那个交通工具落后年代,它更能解决方便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