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身边有一批学生,其中有一位非常勤奋,每天早晨5点起床进实验室,中午在实验室吃自带的饭后又接着干,到晚上10点才回宿舍休息。众学生羡慕他的精力,老师们都夸他的勤奋,然而,这位学者却有点担心。有一天,学者问这位弟子:“你每天几点进实验室?”“早晨5点。”“中午休息多长时间?”“不到1小时。”“晚上几点回宿舍?”“10点左右。”“哪你有多少时间思考?”学生无言以对。
我们的社会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导致我们变得很浮躁,很容易患上“知识焦虑症”,使我们不断为了学习而学习,掩盖心中的焦灼和不安。更加危险的莫过于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我不害怕忙,我只是怕穷忙;我不担心日更,我担心没有质量的日更。所以我停了下来,用一天时间好好思考……
01. 去思考自己的思考过程
这一天,我整理了一下我的书柜做一个断舍离,发现了很多本励志书,其中一本购于2004年的书籍《管好自己的7个法则》。2004年,距离现在13年前的事情,我翻阅了一下目录,能感受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想成为一位自律的人,书籍里头写的都是关于你要怎么管理自己的一些方法,那时候的我估计都不怎么能懂,只是当鸡汤灌了一脑子。
我总告诫年轻人,在你事业落败的时候绝不能读太多励志书籍,读励志书有时候会把一个人读傻的。因为此后你会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正确,即便偶尔遇到失败,也会视其为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这样的人其实是很可怕的。”
——梁文道
当我看到书架上这么多励志书,我就在想:当时的我是怎么想的呢?难道买一本书就能够解决不自律和不自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思维模式真的很可怕,更可怕的是我重复这种思维多年而不自知。
一个人的成长是从思考开始,当你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正确的时候,你的“元认知能力”就在逐步提升。与其急着找答案,不如先思考自己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02. 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
这一天,我去见了一位朋友,他曾经尝试过坚持日更一年,得知道我困在认知偏差之中无法跳出思维的局限,送了我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有趣的地方在于他的思维方式,有一次他跟朋友出去吃饭,他喜欢吃鲈鱼,于是一顿饭点了8条鲈鱼,其他菜都没有点。他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这个好吃,为什么不多点几份?
他写的书也很特别,以前读的大部分书籍都是“我知道你穷,那我告诉你致富方式”而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则反其道而行之“你知道自己穷,我告诉你为什么你会这么穷,并且告诉你人家致富的原因”。他告诉了我: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是来自对未来的清楚思考,而不是来自像房子、车子、证书、存款这种在别人眼里“实实在在的东西。”无需恐惧来自未来的不确定,只要你去做,这件事情就值得你付出,哪怕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经验和一段成长历程,而不是一败涂地。
一个朝着自己目标永远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爱默生
活在未来,如果你想拥有你从未有过的未来,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03.花更多时间去做好一件事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讲过关于刘益谦的故事:
曾经有人认真地问刘益谦:“你为什么比我有钱?”刘益谦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你想不想赚钱?”对方说:“当然想啊!”刘益谦说:“那你每天花多少时间想赚钱?我天天想怎么赚钱,每时每刻都在想,早上起来就在想,坐在马桶上也在琢磨……你呢?”你就是想想,想一下,然后就干别的去了,想别的去了。咱们花的时间不一样啊,嗯么可能有一样的钱?
为什么人家能够写出吸引人的书评、高质量的爆文,是因为他们背后都像刘益谦一样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怎么做好这件事情。
而我,也在停更的这一天,看了关于怎么写好书评的文章,去实践它所说的内容,了解作者、琢磨文章内容,打几次草稿,在修改时要将语言变得精炼,画思维导图,站在作者角度思考……当我专注一件事的时候,时间真的会过得很快,当我下功夫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不再害怕写不好,我的焦点都在:我要怎么写得更好。
停更的一天中,我收获良多,我思考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我不是做不好,而是我并没有开始做,突破了自己的思维局限,不再因为恐惧失败而不开始,而是开始了才不恐惧,因为我不会让自己失败!正因如此,我明白到,写作这件事情,值得我花更多时间用心对待。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