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键行动领袖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后,让人怅然。
1、斯特里克兰德的怪异行为让我无法理喻。
2、毛姆为什么要给这个故事取名《月亮与六便士》
之后,让我惊奇的是,其实在我们周围依然存在着斯特里克兰德的“后人”,依然延续着他的怪诞的思想。
“逃离北上广”这个活动在前几年很火,这是由一群在大城市打拼的人们发起,并希望通过逃离的方式来摆脱来自大城市的焦虑,压力和迷茫。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真的逃离,只有少数人真正可以做到物理距离上的逃离,大部分人只能在心里幻想着。这就是关键行动领袖,能做出大部分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二、另一的人的精神走进一个人的躯体里,把他自己的赶了出去
但是斯特里克兰德在当时却算不上关键行动领袖。一个背叛妻子,放弃儿女,欺骗合伙人,一心想着画画的人怎么会是一个领袖?只有傻子才会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只有怪胎才会背经弃义,只有疯子才会跳出自己的舒服区。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的行为。
难道所有伟大的艺术家一定要做出违反人性的举动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这样的代价对于人性来说是不是太大了。这到底是对世俗的解脱,还是真实内心的救赎?
孤儿、个子矮小、双性恋、口吃......真是的毛姆在生活中一定过得不尽如人意,对生活同痛苦的感受,我想,也通过艺术的方式体现在他的文字里,这是多么敏感的一个男人啊。上天也是公平的,其他维度的缺失,它会想办法在另一些方面弥补回来。
三、将孤独进行到底
即便是在小说里,毛姆也尽力将斯特里克兰德刻画成一个性格桀骜,不善言辞的孤独派人物。他坚信“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什么共同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斯特里克兰德同妻子的生活是心不在焉的;在巴黎学画画也与世隔绝的;即便最后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了,也是在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岛上。他是真正做到了将孤独进行到底,而我也越来越相信孤独其实是上天馈赠的礼物。蒋勋曾经说过,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斯特里克兰德同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他们的孤独是饱满的,是能赐予人力量的。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现代人变得讨厌孤独,害怕孤独了呢?即便手里的微信差不多连接了每一个中国人,看着躺在通讯录里的透明人,我们依然会觉得孤独。认识更的人,忘记更多的人,;被更多的人记住,被更多的人遗忘,吹出更多的泡沫,然后看着一个个相机破灭。在这个喧嚣的泡沫里,我们害怕孤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小时候,我是孤独的。因为拆迁,举家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因为新家距离学校远,于是,一个9、10岁的小男孩每天早上需要自己6点起来,给自己煮几个鸡蛋,蒸几个包子,馒头,走几公里完全漆黑的街道,转几路公交车后才能到达学校。也许学校里的小伙伴能暂时缓解他的孤独,但放学回家后,一切只是另一种孤独的延续:只有江边的汽笛声,窗户对面电线杆上鸟叫声和一群完全陌生小孩儿的欢笑声。
中学时代是孤独的,大学生活也是孤独,明明与孤独为友这么多年,但为什么此时此刻竟害怕起来了。但我忽略了一件事:少年时期孤独的转化是非常有趣精彩的过程。
没人和我玩,于是阅读成了孤独的转化形式;没人陪我一起吃饭,于是运动成了孤独的转化形式;没有人陪我聊天,于是文字成了孤独的转化形式......
孤独,已经伴随我走过了二十几个春秋,我没理由排斥它。我们也没必要害怕它。做成事的人,谁不是苦过心智,谁没有饿过体肤,谁不是一边当孙子,一边装孙子......
四、没有另一半?
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写下过这样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这个了不起的寓言,或许也是孤独的原因吧。
回到开头。月亮象征着头顶的理想,六便士象征着脚下的现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孤独,是一个转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