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时间慢慢读完了《自卑与超越》。蓦然回首,十年前我买过一本他的书,那时候居然就被我一直放在书橱里了,现在还在。这本2016版的新书也是买完半年之后才突然想看的。所以什么时候看什么书都是一种缘分,读书是一种终身的学习。2018年本来不准备买什么书了,可是感觉至少阿德勒的书还是会备一套。
我一直是一个内向的人,也有些自卑,最大的自卑也许来自于高考成绩太差没有进到一个好的大学。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考研也没有全力以赴,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犹豫了三十多年,直到半年前重新拾起了笔,生活才慢慢找到了方向。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原因,家庭、学校、社会,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人交往,孩子的教育,我都做得不到位。一直找不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一直徘徊在生活之外,永远是一个旁观者,激情不足,只有书店和咖啡店还有美丽的风景吸引我,似乎永远都没法用心去投入当下。
我不能说这本书一下改变了我的生活,迅速提升认知什么的,但它至少让我感到宽慰,并且获得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之前对未知是不确定的才美丽等话深深怀疑,现在却觉得未来的确是未知才值得期待,对未来的焦虑突然降低很多很多。如果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去创造美好的生活,那这样的人生根本不值得活。如果生活达到了完美,没有任何挑战,没有任何困难,一眼就望得到边,真的是无聊透顶的一件事啊。
生活的趣味就在于挑战自我。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对家长、老师、医生、警察,心理研究者,有自卑情结还有想提升自我的人都是极佳的入门读物。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晦涩的语言,通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述了如何让一个孩童成为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人。
在阿德勒的眼中,婚姻爱情友情本质上都是一种合作关系。家庭关系最重要,家庭成员中的互相平等互利合作关系最重要,母亲与孩子的相处和引导最重要,夫妻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最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或者忽视都会引发孩子成年以后的各种心理问题,至少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医生会追问一个人的早期回忆并进行分析了。因为那是一个人长大后对自己生活观的总结,是他(她)对自己早期生活的解读。这个记忆指儿童生命最初的4到5年。
在这里要说一句的是,阿德勒、荣格都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都深受其影响,只不过后因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因为阿德勒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弗洛伊德还为此写过抨击内行型人格缺点的书。不过,现在医学证明,内向的人善于深度思考,行动谨慎,其实还是有许多优点的,与外向的人不分伯仲。
说这个主要是因为书中也提到了梦。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阿德勒没有把性和梦过分连接,而且他在书中多次讲到的是不管是对孩童还是青少年,传授性知识和科学都不要太早,而且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接受程度来讲。而且性是严肃的事情,也不适合课堂讨论,最重要的还是要根据对孩子的观察和发育情况适当引导,过犹不及。
阿德勒认为梦是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是心灵的自我安慰。梦中出现的场景多反映的是摆脱现实的渴望,是对现实符号化的解读和再创造。我们不能过多依赖梦,最重要的还是努力面对现实,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书中最重要的结论就是合作。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合作,没有对他人和社会发生兴趣,那么十有八九这个人就是失败的,无法在社会立足的。人在社会本质上就是需要贡献力量的社会一份子,如果不能产生价值,也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个人在社会的碾压和遗弃下自然备感压力,如果不能学会贡献社会自然无法生存。本质上是由生存的严酷所决定的。
因为合作的关系如此重要,一个孩子生命之初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母亲。母亲也是孩子第一个合作对象。比如吃奶就是一种合作,如果目前抱孩子的姿势不对,那必然孩子没法配合,合作必然失败。而且母亲还需要在6、7岁以后把孩子的兴趣引向父亲和其他合作对象,并对周围的生活和他人产生兴趣,以避免恋母情结等的产生,防止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同时在多子女家庭要保持平等,避免过度竞争,加强合作,不溺爱,不忽视任何孩子的感情。同时也要处理还夫妻关系。所以母亲的责任任重道远。
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漠不关心,原因只有两个,她自己无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合作,她与别人的合作也很糟糕,比如无法处理工作关系,家庭关系中的矛盾等等。也或者她有心理阴影,所有这一切也要看她最初生活的印象,根据回忆来分析。人们常说的因果和报应甚至也可以拿到这里来做对应说明。其实是一种行为方式的复制,没有改进的行为方式的再模仿。
所以,早期的童年生活太重要了。不溺爱,不忽略,让孩子能够学会表达自我和与人合作,这就是最重要的育儿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