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变换里有自我投射性认同
——看电影《长安的荔枝》
西安市五环中学 赵启
人生是一场体验,不断找寻,不断舍弃,最终安顿好灵魂。所有的经历都是救赎。世间的风景丰简随意。
看电影是常规模式,作为语文老师的必修课,电影各个方面都很震撼,特别结尾处,余音绕梁,引发诸多反思。
剧情的复盘:《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的作品改编的电影,由大鹏自编自导自演,豆瓣评分7.7分,预估票房接近7亿35。电影讲述唐朝九品小吏李善德被迫接下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的"不可能任务"的故事,因为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里之遥。
从职场角度看,这部电影被广泛解读为"古代版职场生存记"。李善德的遭遇与现代打工人的处境惊人相似:被迫接单、同僚甩锅、领导画饼、资源短缺、deadline压迫。他购房背贷的情节更是直击当代"房奴"痛点。这种跨越千年的"牛马"共鸣是电影火爆的重要原因。
在危机管理层面,李善德的荔枝转运被比作"古代版灾害应急响应"他计算保鲜期、驿站间距、人力物力消耗,像现代防灾工作者建立数学模型预测灾害路径。电影揭示"体制性脆弱往往比自然灾害本身更具破坏力",右相杨国忠那句"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点明了权力任性的危害。
电影中阿僮这个角色代表了另一种价值取向。她像"刚剥开的丹荔",用孩童般的直觉点醒李善德"你别摘下来啊",破解保鲜难题。她的纯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聪明人的可笑",提醒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本真的重要性。
观影的视角里全是自我的投射性认同。
敬业是一种修行。李善德擅长算术,兢兢业业,不但没有被佩服、被提拔,反而招来更多地活计;不计较的善德被嘲笑与压榨,多么真实地职场,有人肯干钻研,有人摸鱼耍滑,人生追求地高下已经分界。那些摸鱼的人们无知着自己的“聪明”。《长安的荔枝》里有句金句:“人总得学会在该硬的时候硬起来,不然一辈子都得被人推着走。”联想到自己也有李善德的美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背负各种重压,十八年的班主任生涯可以成书,没有人设身处地地体察你是否能扛得起这份担子,甚至连女儿高三时段,想要脱掉班主任的管理职责都被告诉:“不可以”,苦苦地诉求,哪怕歇一年,女儿上大学后继续,都告诉没有人可以替代,自己只有含泪默默忍受。还有那次女人的痛苦经历也是只休息了周末,不敢也不愿请假……职场的上半场有的是被撕裂地存在。后来慢慢学会了说“不”,学会了松弛。毅然去支教,毅然不当班主任,其实似乎一切都没有损失什么。影片中李善德突然之间似乎被幸运砸到,经历一系列地折磨、痛苦、屈辱甚至要丢性命地体验后,生命中有大礼:电影结局意味深长,李善德完成任务却被流放岭南,反而因祸得福躲过安史之乱。他在岭南种荔枝树,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隐喻着"真正抵御风险的,往往不是权力中心的宏伟工程,而是边缘地带的适应能力"。一家人相亲相爱,在亲手栽种的荔枝树地摇曳下乘坐,多么温馨,就是每个人终其一生追求地岁月静好。
实践是一种勇气。李善德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从观望到实践的勇气。
《长安的荔枝》里,李善德刚接任务时,同僚都劝他“这是送死的活儿,赶紧推掉”。可他拿着朝廷文书蹲在地上算:从岭南到长安五千多里,荔枝摘下来三天就会坏,他偏偏画出十二条路线,带着人一个个试——哪怕试到第三条时,荔枝在半路就烂成了水,他也没停。
我也鼓起勇气支教,离开工作25年的单位去结交不同的同事,我找到了自己新的形象。工作、运动、读书、书法,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天地,不一样的自己,看到这么多年,自己的所得所失。开启了人生新的段落,不断看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重拾曾经的自己,不断地叠加质问:“我是谁?我往哪里去?”
执教结束,大踏步地前行,2022年加入读书群,一发不可收拾读书,从读教学书、文学书到读心理书、美学书,以至于如今地儒释道经书,走进自己的内心,不安挖掘心里地缺失,让缺失见光,不断地成长内在。越来越有强大的配得感,越来越舍弃许多贬损的意念。其中特别影响自己的书籍:《教学勇气》、《勇气之路》、《道德经》、《大学》、《中庸》、《了凡四训》、《阳明心学》……通过读书、讲课、链接生命,自己顺利突破了自己的中年危机,看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使命,丰盛地处在自己的本自具足中。
变通是一种永恒。《长安的荔枝》里金句“世事如棋局局新,变化无常才是真”、“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我们不但要知变而且能适应变。李善道在实践中改变了认知,明白了官场之道:“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世界众人抬轿”,他从那以后似乎站直了腰板,能够联手实现自己的职场想法,顺畅起来,旋转起来,不过看到那一颗颗砍到的荔枝大树,他的心在哭泣;看到昆仑奴掉下悬崖,他的心在哭泣;看到自己心思用尽地成果被践踏,他的心在哭泣……然而,正是这些泪水洗刷了他的灵魂,让他明白真正的变通不仅是适应外界,更是内心的坚守与成长。每一次哭泣都是一次觉醒,最终他学会了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成就了更加坚韧的自己。
在生活中,自己从一个愤青成为看惯世间各种生命状态的从容者。为了工作轻松,职场百态都有,有人装病,有人谄媚,有人……我反其道而行,把眼光转向链接生命。链接学生年轻的生命,在课堂我们互动与对话,深入内心地探索,遇见了活力与光明;链接家长的生命,赋能他们,唤醒他们走生命成长线路,松绑彼此,促进家校地和谐。链接书友,在同频相吸中每天通过读书分享、讲述生命故事、生命圆圈活动……越来越找到了自我,向内探求,看到自己的生命就是一颗种子,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笃定使命,利他永在,知行合一。
(于2025年7月29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