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天,父亲离世已经有3个多月了......
本该早点写点东西,可我有一个习惯,关于一些生活的所思所想不愿意在事件刚发生的时候就写?
总觉得事件还处于“新鲜”的情况下贸然动笔,往往情绪所占的比例要远远超过领悟!
3个月过去了,不论失去了什么人,都足够让一个人从悲愤、恐惧、慌乱中走向平缓。哪怕是一个亲历者也能,把这一事件当成是一个标本,用科研的角度冷静、客观、专业的给出判断和分析!
父亲终年64岁,他在34岁有了我,我们之间一共走过30年!
该用什么词来概括我们的这一段关系呢?
思来想去,不解?感动!不忍......六字足以。
我的整个童年,关于父亲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概念就是“差异化教育”。
乍一听很容易让人误解成“重男轻女”,毕竟我们家有一男一女。
其实不是,这里说的“差异化教育”是指,他对待旁人和对待我的区别!
我读小学的时候,每天中午都要走路回家吃饭,父亲偶尔只上上午班,也会在中午赶回家。如果很不幸我们遇见了,那么我就会遭遇一次不幸的“不解”?
他的摩托车会突突突地载着邻居家的同伴,呼啸而去,把我“遗弃”在马路上孤独地走回家。
他给出的官方解释是:“小孩子从小就不要懒惯了,多走几步锻炼一下是好事!”
我一度想打反口:“您要锻炼自己小孩,能不能不祸害人家的小孩呢?”
差异化教育的成果就是我的性格格外强势,轻易不求人,哪怕大学放假回家,我也从不叫他来接我,都是一个继续孤独的在路上“一边锻炼一边走回家”!
我也很少跟人说,我父亲有多爱我,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嘛,说多了像扯谎!
整个青年时期,我的思维里都充斥着这种“不解”
为什么父亲不溺爱我呢?哪怕一次?
接下来,说一说第二词“感动”。
别怀疑,无论父亲在教育方面有多么的“差异化”对待我,
父女一场30年,他始终带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感动,
其中有两件事情到现在想起来,依旧让我情难自已。
6岁那年,因为贪玩一不小心我的左脚掉进了刚刚煮沸的开水中,几乎就是一两分钟内,母亲就发现了,连忙帮我脱下鞋袜,我只记得条纹的袜子上沾满了厚厚的上皮组织。
整只脚都是一片惨白,像极了一块熟透了的五花肉。
家乡的土方子白醋、雪水、酱油接二连三的失败之后,父亲带着我开始了求医之旅,我们几乎跑遍了湖南大大小小的医院。医生、专家、教授都表示爱莫能助!
消防医院的大夫甚至恐吓我们,再不截肢命都不保了!
父亲哭着对他说:“不能截肢,她还这么小,要是残废了这一辈子就废了!”那是我印象里,父亲第一次为了我当着外人的面嚎啕大哭,他那么要面子的一个人啊!
待我成年之后,虽跟他摩擦不断、常常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我亲爹,怎么对我这么狠?当我想起那天下午,他曾为我那样的痛哭,这份疑虑又会减轻不少!
我曾被记忆伤害,又被记忆疗愈着!
还有一次就是父亲车祸之后,等我赶到医院看见雪白的床单,雪白的窗帘,白大褂医生,还有他刚刚剃完的雪白的头皮。上面爬了几条又粗又红的像蜈蚣的手术缝合线。
麻药刚刚失效,他忍着痛,眼睛充盈着鲜红的泪水,故作轻松地说:“我外套口袋里,还有100块钱,你拿着去做这星期的生活费!”
我站病床前,别过脸去不敢看,也不敢哭.....
鬼门关上走一遭,他念念不忘的竟然是我的生活费!
后来他瘫痪11年,我一有时间就回去照顾他,陪伴他,有时候被他激怒,也能像憋气一样忍住,都是因为我无法忘记那些年,他带给我的感动和恩情!
乌鸦尚懂反哺,生而为人我能做得应该更多,适当的隐忍也是一种孝顺。
“不忍”是父亲整个后半生瘫痪11年,在我意识里出现最多词!
53岁正值壮年,最好年纪匹配了最差的躯体,手脚不受控、大小便失禁、就连吃饭都要人喂。而我一直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创造价值或者享受生活!”
如果二者都没有,每天还要忍受全身肌肉萎缩的抽搐、麻痛、还要源源不断地来自周围人的怜悯,请问这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
我常常在阳光下,坐在父亲的身后,看着他逐渐佝偻变形的身躯、不自觉的抽搐、偶尔传来几声叹气和对命运不公的讨伐。
心里的“不忍”和邪念,又会冒出来了。
让我的不忍开始成倍发酵,是今年他诊断出患了恶性肿瘤开始的。
我看着他右眼失明、背部开始腐烂、身体愈发消瘦起来,
紧接着左眼开始模糊,最后一次他对我说:“我上个星期就看不见了,你别给我开电视了。”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父亲看不见了,他最后记忆里的我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他死前一天,已经失明失聪失智失声,一个人所有功能,只剩下了呼吸。
阳光正好,天空白得很梦幻,世界很安详。
母亲在厨房忙活,父亲仿佛在床上安详的睡觉,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我在翻动一本书。
就在当天夜里,母亲忽然哽咽地推开房门对我说:“你爸好像死了!”
我几乎在几秒钟之内冲到父亲身边,老公确认呼吸没了,我确认体温犹在,
整个屋子哭成一片。
时间停留在了4:40分!
这一天我成了半个孤儿!
父亲放归山林那天,我拍下的一轮日出,太阳照常升起,可我的身边已没有你!
我们这一代都存在一种普遍的认知偏差,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问题都是“代沟”造成的。
那么问题来了,代沟又是怎么来的呢?
以我和我父亲为例:
第一缺乏沟通:理解的前提是沟通,不沟哪里能通?可是我们大多从青春期开始就焊死了父母了解我们的大门,待到我们成家立业后,因为孩子要生活在一起与父母所有摩擦都来自于“不理解”,我们之间从14岁到28岁有14年的信息不对称。
所以在父母的心里你还是那个没长大的孩子,那他们对你最熟悉的时候。
你也没有再给她们了解你的机会了!
这条代沟,是两代人共同的"杰作"!
第二不会接纳:读了那么多书,依然学不会接纳不完美,包容差异,懂得人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越亲近越习惯性的指责,习惯性的改造对方。最后发现,对方和你一样顽固不化,老羞成怒矛盾成规律性爆发,父母学不会放手,我们学不会接纳,亲情关系成了一场超长版变形计,一方不下场,永远没有大结局。
一个人的悲剧,其实是一群人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