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和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相对而言,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育对象的可塑性,具备良好而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否则就会因教师的心理问题而带来一定的教育隐患。这种隐患一旦发生,无论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有害的,况且这种伤害对学生有时可能是终生的或者是致命的。因此,研究和探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显得极为必要。
一、究竟何为心理健康
所谓“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而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心理健康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要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常常因所研究的对象及所处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谓众说纷纭。在此,笔者结合相关的资料,仅就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提出下列参考条件:第一,能够胜任并能创造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第二,能有效合理地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具有一定的耐受挫折的能力;第三,能面对现实,乐观自信、愉快从教;第四,有较强的适应和活动能力;第五,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教育研究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是因教育机制的改革而引起的观念冲突。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所形成的传统观念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所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表现在有的教师因知识陈旧,对新课改无所适从;有的教师因教学方法不当,引起学生、家长不满意;有的教师因教学成绩差而面临落聘;还有的教师因职称评定受挫而一筹未展。如此等等,这些因素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恐慌和危机。
二是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反差,引起心理失衡。教师的工作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答疑辅导、管理学生等,这样长期处于超负荷之中,但在物质利益分配上却难以得到体现,外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却越来越高。与此不同的是,某些行业悠闲自得却享受着较为优厚的福利和待遇,这就使得某些教师一方面埋怨自己的工资低、生活清贫,另一方面消极怠工,“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自己的工作无法安心,也就更谈不上尽心、尽力和尽职。
三是工作缺乏成就感。由于教师工作的绩效性和直观性相对较差,且有一定的滞后性,就使得不少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在为他人作嫁衣,是“无私奉献”,另外教师的工作流动性较小,职务升迁的可能性不大,就使得本来应有的社会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认可,不少教师就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单调、厌倦与困惑,认为自己付出的多,回报的少,感受不到职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四是人际关系不和谐,引发心理障碍。因教师工作圈子的局限,与外界缺少交往,心胸不够豁达、视野也欠开阔。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知识渊博,智慧超群,自我感觉良好,对学生不屑一顾,对同事总看着不顺眼,对领导百般刁难,“顶牛”现象屡见不鲜。而另一些教师却心理严重自卑、闷闷不乐,整日没精打采、缺少知己,工作也就没有劲头。
五是身心疲惫,情绪失控。一般而言,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容易出现心理疲劳症。表现在有的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耐心,对同事工作生活不够关心,对自己没有信心,对工作缺少热心。常常焦躁不安、萎靡不振,遇到芝麻大点事就像吃错了药似的,甚至莫明其妙地乱发脾气。
三、缓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较重要的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与治疗,不但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与事业的发展,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教师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
从社会方面讲,政府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大兴尊师重教之风,理解教师的苦衷,建立客观、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使教师职业在社会上得到应有的尊重,并逐步成为真正令人羡慕的职业。
从学校方面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教师不宜约朿和控制过严,制造的竞争氛围要适度,对教师的能力、业绩、职称等进行评价评定时,应废除以考分和升学率作为教师业绩评定的唯一标准,多关心教师的疾苦,办实事求实效,以真心换真情,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真挚感情。下面着重从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保健方面,谈谈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客观的面对现实。要正视自己,不苛求自己。承认自己的教师职业,尤其要正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所遇到的问题,相信自己遇到的问题,别人也会遇到。问题是暂时的,相信问题终究会得到解决,并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也要注意到教师的职业虽然辛苦一些,存在较大的压力,但也有某些行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如工作环境相对安全、稳定,工资收入有保障、节假日也较多等。如果乐观考虑,自己的心情就会好得多。
二是在因某事感到郁闷时,要学会宣泄情绪。人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往往情绪低落、脾气暴躁,且易发怒。这时你不妨找一位自己比较信得过的朋友,倾诉心中的烦恼,宣泄不愉快的情绪,以获得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可以找个偏僻的地方,吼吼叫叫或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这也是极为有效的宣泄方式。
三是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摆脱困境。“眼不见,耳不听,心不烦”,就是当遇到冲突或不高兴的事发生时,尽快离开具体的环境,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事情上。比如此时可以整理书桌、翻阅报纸杂志、逛逛书店、从事家务劳动、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电视、看电影、上网聊天、打打球、散步或钓鱼等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缓解内心矛盾带来的痛苦。
四是要改变思维角度,获得心理安慰。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妇人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卖盐的。每到雨天,她就愁卖盐的儿子,每到晴天,她就愁卖伞的儿子,于是她晴天也愁,雨天也愁。后来,有人告诉她,当雨天时,你就想卖伞的儿子就会高兴,当晴天时,想卖盐的儿子也会高兴,这样她晴天高兴,雨天也高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境沮丧之事时,要善于从令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五是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同样的刺激情境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有区别的,对意志坚强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就小,而对于意志脆弱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就大。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就是说,在处于逆境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磨炼自己,珍惜和积累“财富”,逐渐使自己丰满和富有起来,并相信只有“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工作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了解一些心理及其维护的基本常识,学会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和策略,有效应对困难与挫折,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正确地对待自己、善待他人,积极愉快地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