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国两千年的王朝兴衰与财政得失

“人们习惯上认为,一个朝代的建立,就意味着制度的重建。但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到公元1949年,中国只有三次重建制度的机会。每一次重建后的制度,都经过了许多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完善,而它的解体则更加漫长。”

                                           ——郭建龙

大家好,我是漫游。

今天和您分享的是独立作家郭建龙“中央帝国”三部曲之一:《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谁打造了大一统帝国的财税样板?

谁的功劳在制度意义上甚至超过了唐太宗?

大一统集权帝国由盛及衰的死穴是什么?

关于本书

和平时期看财政,战乱时期看军事,维稳必须靠思想控制。”基于这个思路,独立作家郭建龙创作了“中央帝国”三部曲,分别从财政、军事和哲学三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历史,本书即为其中之一。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由秦至清跨越两千余年,通过现代财经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找到驱动王朝兴衰和历史进程的背后逻辑。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这些现代经济学概念是中国历代王朝一直依赖的财政手段。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与铸币垄断、王莽儒家原教旨式的财政改革、北魏冯太后主持的土地改革、大唐盛世下隐藏的低效财政、宋朝交子引发的金融崩溃、清朝财政制度的简单高效与近代化冲击……通过本书,我们熟悉的现代财经现象都能在历史中找到折射画面。

制度的惯性:集权财政演进的三大周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分立、争霸称雄持续近550年,而大一统的秦帝国只维持了15年。所以当时人们认为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并不现实,分封才是正常合理的模式。于是项羽杀掉子婴后,再次将统一的帝国疆土分封为十九个诸侯。

秦朝虽然短命,但它实现了中央集权模式由0到1的突破。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灭掉项羽,再次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汉帝国。但作者认为,真正开创集权财政模式的是汉武帝,他建立了以国有企业和金融垄断为代表的集权财政样板。

制度惯性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每一次重建后的制度,都经过了许多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完善,而它的解体则更加漫长。”作者梳理了两千余年的财政演变,按照财政制度的重建与解体,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大周期。

▶探索时期:秦汉至南朝(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

通过变法,秦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战争财政机制并统一六国,而秦的快速灭亡也恰恰因为战争财政的惯性最终导致了民间经济的崩溃。

汉初的统治者采用黄老思想,让政府从经济活动中抽身,民间自由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经过几代人的治理之后,人们终于相信了大一统帝国不仅可行而且合理。然而,中央集权帝国的死穴就在于不可避免的财政扩张。汉初短暂的“小政府”自由经济模式,到了汉武帝执政时期,转变为政府垄断专营的财政扩张模式,这也成为后世两千年的集权财政样板。

这一周期实行土地私有制,政府收入以农业税为主,并探索出政府专营、金融垄断等财政扩张手段。官商结构的发展模式让西汉后期的经济严重板结,到了东汉进一步演变为严重的社会板结,一直持续到魏晋南朝。

大量劳动人口从国家户籍中消失,变成官僚和士族的附庸。每次革新都只有一个结果:查不清的土地,理不尽的户籍。政府收入严重萎缩,财政孱弱不堪,政治僵化丧失调节能力,直至南朝结束。

▶发展时期:北朝至南宋(公元386年~公元1279年)

第二阶段逐渐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和科举制,实行土地公有授田制,但很快便退化成私有,复杂的税收制度增加了成本,财政收入不足,以致官僚体系要依靠出租公田和放贷的自我经营来养活。

土地公有制始于北魏,冯太后主导的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制度改革影响了从北朝到南宋这一千年的历史进程。但在古代生产力条件下,土地公有制很容易退化,到了唐朝很快就实质性地变为了土地私有。

唐实行复杂的租庸调税制,政府须同时统计土地、人口和家庭,行政成本很高。唐朝建立之初的财政体系就不强健,中央政府逐渐无力支持只好放权给地方,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唐后期默认了土地私有,并开始加强各种政府专卖,形成庞大的国有垄断经济,并传递到五代、两宋。

宋朝政府养兵、养官的花费巨大,不仅形成了历史上专卖制度的顶峰,而且发明了“交子”这一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金融工具。从此,各朝政府掌握了通过发行纸币从民间吸取大量财富的密码,一系列恶性通货膨胀不断上演。

▶顶峰时期:辽金到清(公元907年~公元1911年)

经过辽、金、元、明,集权模式到清朝达到顶峰。土地制度重回私有,简化税制,回归银本位货币……保守、简捷、平衡的财政制度给清朝带来了巨大的稳定性,即使经过多次战争消耗仍能保持财政盈余。根据《清史稿·食货志》的记载,道光29年,人口超过了四亿,这一数据甚至引发了皇帝的恐慌。作者设想,如果世界上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个体系可能会一直运转下去。

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清政府被动地卷入近代化进程。世界没有给清政府进行和平转型的机会,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和高昂军费,让清政府财政彻底失衡。最终,辛亥革命爆发,末代皇帝退位,中国走向共和。

养兵与养官:钱从哪里来

一个王朝想实现大一统,第一步要完成武力征服;第二步要实现政治征服,养兵和养官是最大的财政开支。维持统一和稳定的成本是巨大的,但钱从哪里来?

▶收税:财政的支柱

对于农耕文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税是政府最主要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农业税一般包含土地税、人头税(赋),另外男丁还需要出劳役。为了稳定,历朝历代农业税不会定的很高,而且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加农业税。比如汉初,为了让民间休养生息,税率设置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土地税是“十五税一”。汉文帝登基后土地税减半,更有十三年间居然完全免除了农业税。景帝时期恢复了三十税一的低税率,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低税率不代表农民的负担低,一方面古代粮食产量较低,另外农民还承担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和隐形盘剥。尤其王朝末年,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于是农民起义频繁,终致王朝灭亡。

历史上土地公有制的实践情况怎样呢?儒家推崇的“井田制”或许只存在于孟子脑中,从来没有实际施行过。王莽却以“井田制”为样板,进行了一场土地公有制改革:私人土地收归国有,由天子统一分配。这次激进的改革引起社会极大混乱,在地方势力和普通民众的一起反对下,仅维持了三年便被取消。

到了北魏,由于当时北方的土地关系相对简单,冯太后主持的土地公有授田制取得了成功,并延续至隋唐。授田初期,人们耕种的积极性高涨,产量得以大大提高。但这个制度极易退化,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自然是不愿意归还土地,于是隐瞒死亡、私藏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再加上清查成本巨大,政府行政能力退化,税收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比如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府能够控制的一千七百万人中,只有二百三十七万人承担整个帝国的租庸调税。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公有制度慢慢名存实亡,又回到土地私有。

▶创收:政府专营专卖

战争开支巨大,即使胜利也难免导致财政之灾。公元前124年和公元前123年与匈奴的两场胜仗就耗空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全部家底。然而战事并未停止,为了应付巨额开支,汉武帝的举措是将政府转变成一家庞大的企业,这就是官营垄断的源头。

盐铁是当时最主要的两个支柱产业,很多巨富出自这两个行业,其中一些大商人摇身一变,成为汉武帝身边的“聚敛之臣”。在他们的提议下,盐铁工业收归政府专营。汉代盐铁官吏遍布全国,他们在产地负责组织生产和收购,在其他地方负责销售。由于垄断,官府可以低价采购、高价出售,差价就是政府的利润。这个模式成为后世各个王朝的官营蓝本。

以盐为例,根据《新唐书·食货志四》的记载,在没有实行食盐专卖之前,每斗盐只值十钱。到了公元758年,唐肃宗实行盐业专卖,每斗盐立刻涨到一百一十钱,而唐德宗时期涨到了三百七十钱。盐税是历代朝廷重要的支柱税源,直到2014年盐业专卖才被取消。

官营垄断的高峰出现在宋朝,专营范围涉及盐、酒、茶、香料、白矾、象牙、犀角等各种紧俏物资和奢侈品,并由此衍生出多种金融工具,如盐引、茶叶券、盐钞……宋朝也是金融最复杂的朝代。

▶隐密之手:垄断货币发行

除了将盐铁收归专营,汉武帝还将铸币权收归国有。汉初货币发行处于一种自由竞争的状态,除了中央政府,民间和诸侯国都可以发行货币。通过市场竞争,成色好的“良币”获得最大流通量,比如当时的诸侯王刘濞和朝廷大夫邓通,因为铸币质量好而通行天下,这两家成为当时的巨富。

汉武帝在货币发行上的探索不算成功,最开始发明了皮币、白金、三铢钱,造成货币市场的紊乱。于是又发行新的五铢钱,但很快人们又开始大量掺假,引发新一波的金融混乱。为对付劣币,武帝又发行新的赤侧五铢,由中央铸造,并规定1:5的兑换率,强制将郡国五铢贬值了5倍,人们又纷纷开始伪造赤侧五铢。

最终,汉武帝将铸币权彻底收归中央,不再允许诸侯国和民间铸造,中国钱币完全进入国有垄断阶段。武帝的货币改革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通行八百年的货币-五铢钱,而后世的统治者也掌握了铸币税这个增加财政收入的隐藏手段。

宋朝交子的出现,为政府找到了更加一本万利的方法:印纸币。交子最早是四川民间钱庄发行一种特殊的存款凭证,人们可以直接拿它参与日常交易。宋真宗时期,时任益州(今成都)知府张咏意识到私印票据的风险,于是组织了最有财力的十六家钱庄联合发行,分担风险,这就是“(私)交子”。私交子每张金额不同,需要现填,还不标准。

到宋仁宗时期,交子流通和管理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引发了朝廷一场关于交子废存的讨论。最终,交子发行收归政府官营。标准的交子面值一贯到十贯,每发行一贯交子必须有一定的准备金;每三年一届,发行新一届交子的同时,旧交子回收并销毁,由此控制流通量。另外交子只在四川使用,实行铁币本位。

之后,政府在面对财政问题时,最方便的手段就是加印纸币,并且逐渐没有了准备金和数量控制,等出现严重贬值,就再发行一种新纸币。于是各种宝券不断迭代,通货膨胀愈演愈烈,直至财政崩溃。南宋、金、元、明、直到近现代,货币危机屡屡上演。

除了以上方式,书中还介绍了历史上花样繁多的政府创收手段,比如汉朝卖爵位、官位,唐朝卖度碟、科举出身,元朝实行的包税制、清朝近代化的政府信用贷款……

结语

中国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连续性与丰富性,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财政。经过作者的梳理,成王败寇、王朝更迭的历史故事,变成财政制度演化的三个大周期,以及历朝历代对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世界总是解决了一些老问题,又继承和发展出一些新问题。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大一统的政权模式。从汉代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一统政权的结构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中央和地方权利博弈的双重治理结构,进而形成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大周期,其中的关键也在于财政。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政策动机与实际执行之间很可能出现巨大差异,本书记录的多次制度改革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点。了解历史上的财政演化逻辑,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看待今天的财经现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