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世界自有其理,非理智所能企及。
——帕斯卡(Pascal) |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及物理学家
今天早上共读《高效能人士的7个好习惯》是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章节。文中有2个案例解析,一个是父子沟通,一个是商业谈判。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在其中一个案例里,一位学员来芝加哥是要谈成一大宗房地产交易的,他在学习移情沟通后就应用到商业谈判,获得合同的过程和作者的反馈如下:昨天我和主要负责人以及他们的律师见了面,在场的还有另一家房地产代理,带着他们的候选方案。”“我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六个月的心血,几乎是孤注一掷。可是形势对我越来越不利。这是大势所趋,而且他们已经厌倦了这漫长的过程。”
“于是我对自己说,既然如此,不如试一试今天刚学的方法——先知彼,再解己。”
“请先听听看我是不是真正理解您的立场和对我的提案的顾虑,如果是,再来看一下我的提案是否合适。”
“我觉察到了他的担心和对结果的预想,并如实表达出来,我说得越多,他对我就越坦诚。”
“结果谈到一半的时候,他站起来,走到电话旁,拨通了太太的电话,然后捂住话筒,对我说,这个项目是你的了。”
作者解析到这位学员给了对方“心理空气”,从而在情感账户上存了一大笔钱。就这一点来说,人为因素比技术因素更重要。
作者也说到要做到先理解别人,先诊断,后开方并不容易。短期来看,直接把帮了自己多年的眼镜给别人容易得多。但是长远来看,这样会严重弱化产出和产能。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对方的背景,就无法使相互依赖性产出最大化;如果别人感觉不到被你真正理解,你就不具备人际关系的产能, 即高额情感账户。
而且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重点是,你真正理解对方。
而以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双赢思维这些习惯为基础,会帮我们保持核心不变,以原则为中心,从而平和而有力地应对坚实内心之外的脆弱。
尽管要面对风险和困难,“先诊断后开方”的确是在生活中被多方证实的正确原则,是所有真正的专业人士的标志️️。
本章让我特别有触动的应用细节是有关聆听。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聆听基本分为5个层次。1.根本就不听别人说话;2.是装模作样, “是的!嗯!没错!”;3.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比如我们对那些喋喋不休的人。4.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比如在教练对话中。5.最高境界———移情聆听。
作者分析到: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移情(Empathy)不是同情(Sympathy)。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其关键技巧是:移情聆听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句而已。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 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
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如此聆听效果显著,它能为你的行动提供最准确的信息。你不必以己度人,也不必费心猜测,你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聆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移情聆听的作用:是感情投资的关键,因为只有对方认同,你的投资才有意义,否则就算你费尽心机,对方也只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控制、自利、胁迫和屈就,结果是情感账户被支取。
移情聆听本身就是巨额的感情投资,它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理空气”,极具治疗作用。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你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了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这个基本需求后,你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这种对“心理空气”的需求对我们生活中每一个领域的交流都有影响。
由于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会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自以为是”,在聆听过程中我们还要逆人性的规避以下四种“自传式回应”(Autobiographical Response)的倾向:
1.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2.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
3.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
4.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价值判断令人不能畅所欲言,追根究底则令人无法开诚布公,这些都是经常影响亲子关系的一大障碍。
现实的情况是:青少年与朋友讲电话可以扯上一两小时,跟父母却无话可说,或者把家当成吃饭睡觉的旅馆。为什么呢?如果父母只知训斥与批评,孩子怎么肯向父母吐真言?
在无数研讨会中,我曾与成千上万的人讨论这个问题,我发现人们常自以为是, 却习焉而不察。无怪乎每次角色扮演时,许多人都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也有这种通病。好在只要病情确定,治疗并不难。
应对措施:我们在生活中要适时扮演知音(理解和感知)。当我们学习认真倾听时,你会发现自己对别人的感知有了天壤之别。人们在互相依靠的环境中时,这种差别将带来极大影响。
你看到的画像可能是少妇,我看到的是老妇,但是我们都没错。你可能以配偶为中心,我则以金钱为中心。你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我的则是一片荒芜。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许高度形象、有整体性和感情色彩,是典型的右脑思维;而我则是逻辑性强、善于分析和表达的左脑思维。
我们感知会非常不同,而且从小便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所当然地认定某些事实,当别人不这么认为时,就会质疑他人的性格或者精神状态。我们在婚姻、工作以及公共服务中要学会求同存异。
我们如何能跳出个人感知局限的范围,以便顺利沟通、共同合作、实现共赢呢?
当人们的思路不同,首先要知彼解己!这也是双赢的第一步,就如我的题目,尊重,移情沟通,如其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