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27 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共同学习学而篇第15章,这是在论语里边呢,第一次出现了。师徒之间的直接对话,也就是子贡与夫子关于贫富之间的一场讨论。
我们知道在周朝的时候呢,父亲称儿子,老师称学生,君主呢,称臣下,都是称名。是不称字的,可以直呼其名,那孔子的这个弟子之间呢,一般是称字不称名的。这种情况下,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那孔子的这个徒孙啊,或者我们说是再传弟子,他尊称各自的老师呢,一般都称某子。比如我们前面讲有若,称有子;曾参,称曾子;后来还有闵子骞啊,称闵子。那称老师的同学,那也是直接称字的。
我们来看这段对话,子曰的那肯定说的是孔子。那一开始说是子贡曰,这样我们就大概可以推断,记录这段话的应该是孔子的其他弟子,或者说再传弟子。
当然也有可能是子贡的学生,如果是子贡的学生呢?一般都说端木子。因为我们知道子贡,姓端木。但是后来我们知道,修订整理论语这本书的时候呢,以曾参的弟子为主。他们一般都认为呢,这个子贡纵横于各国之间进行游说,发展成为纵横家。所以呢,对他呢有轻视的意思,把古版论语里边称端木子的地方直接改成了子贡曰。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子夏身上,我们知道子夏呢,姓卜名商,在古版论语里边呢,一般称卜子,那在我们今天的论语版本里边呢,直接是子夏曰。当然这里边呢,大致可以呈现出儒家思想的延续、发展、变化历程,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
简单的说,子贡的弟子后来发展成为纵横家,子夏的弟子呢?后来逐渐演化成法家。所以在编辑修订论语的时候呢,曾参和他的弟子呢,都认为他们背离了孔子的思想。所以呢,把他们在论语中某子曰一律改成了他的字。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子贡问他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贫困而不谄媚别人,富裕而又谦恭好礼。那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我们可以脑补一下子贡当时的神态。因为我们知道子贡呢,他在孔门弟子里边呢,不仅是口才卓著,而且呢擅长经商,是孔子众多弟子里边呢,最富裕的一个。所以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应该是有一种自足自得的神情。
那意思就是说,老师啊,你看我怎么样,贫困的时候呢,我也不谄媚别人,那我现在富裕了呢,我又不骄傲,那我是不是很好呢?应该是求表扬的那种感觉。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那孔子说,不错,挺好,但是呢?还有改进的空间。能做到你这一步已经不错了,但还不如安贫而乐道,富裕而好礼。安贫乐道,这是一个成语。在古版本儿的论语里边呢,“贫而乐”后面还有一个“道”字,“未若贫而乐道”和后面的“富而好礼”呢是对应的。
我们要注意的就是贫而乐,他不是以贫为乐的意思。读书人呢,当然他的目的呢,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当然呢,他不是以追求贫困为目的的。而是在贫困的时候仍然保持乐观进取的这种态度。
那富而好礼呢?我们理解上问题不大。但是我们也知道,一个人随着自己财富的增加,未免呢,会滋生这个自我膨胀啊,这种心理啊。有句老话说叫啥呀,叫财大气粗。当他财富增多的时候儿,那个口气呢,是不自觉的它就会大起来。比如某个地产公司的老板啊,鼓励年轻人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儿。看这小目标儿呢,一个亿啊。对他来说那确实小,但是他忽略了这个年轻人,他的起点啊是不一样的。
我们设想一下当时这个状况,就是子贡呢,就满怀信心啊,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那当然孔子呢,就顺势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肯定了这种做法相当不错,但是呢,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就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接着子贡呢像是受到了孔子的启发,他引用了诗经的一段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这句话呢,出自《诗经·卫风·淇奥yù》。就是说孔子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让子贡呢是灵光一现,想到了诗经里边儿的这首诗。从而领悟到一个道理,就是要不断的修炼,让自己臻于至善。越来越完美,达到一个“仁”这样的目标。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实际上呢,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儿。就是周代的这个百工呢,在加工象牙啊玉石器的时候儿,它的一个程序先切,然后再磋。
通过切,把大块变成小块,通过磋呢把粗糙变成光滑。如琢如磨,琢就是雕刻,磨是打磨。它是一个认真细致,不断完善的过程。那“其斯之谓与?”也就是说,这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和老师说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道理是一样的。
夫子听了子贡的这个引用的诗以后,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是子贡的名字,我们前面说过,子贡姓端木,名赐,那老师称学生就直呼其名。说,赐啊,这孩子真不错,现在呢,我可以和你讨论一下诗经了。我告诉你一件过去的事儿,你就可以推测到未来的事儿,那实际上就是举一反三嘛,以此类推嘛。这样的一个思维过程。
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的这个哲学呢,它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西方的这个哲学呢,恐怕是更加注重于。思维的逻辑性推理比较严密,中国哲学呢,往往就是这种类比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饮酒扬波整理)
张居正直解
谄,是卑屈。骄,是矜肆。可,是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乐,是安乐。好礼,是喜好礼节,自然循理的意思。子贡问于孔子说:“凡人贫者,易至于卑谄,富者易至于矜骄,此人情之常也。若能处贫而无卑屈之意,处富而无矜肆之心,这等的人其所得为何如?”孔子答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多不能有以自守,故必有谄骄之病。今日无谄无骄,则能自守,而于学亦有得矣,是亦可也。然而非其至者。盖贫而无谄,虽不为贫所困,然犹知有贫也,不如那贫而乐的人,心广体胖,欣然自忘其贫,是身虽处于贫之中,而心已超于贫之外也。此岂无谄者之可及乎!富而无骄,虽不为富所溺,然犹知有富也。不如那富而好礼的人,乐善循理,初不自知其富,是身虽处于富之中,而心已超于富之外也。此岂无骄者之可及乎?”夫子答子贡之问如此,善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
李零讲解
“诸”,犹之。
钱对人是个大考验。守道过日子,难免饿肚子。当君子,就要准备挨饿——不当官,吃什么?总不能种地。孔子可不主张自食其力。他论贫富,着眼点是贫。孔子说,枕着胳膊喝凉水,乐在其中;富,往往是不义之财,“于我如浮云”(《述而》7.16)。
子贡是买卖人,孔门最阔的学生。司马迁讲古代大商人,子贡是其中之一,“七十子之徒,赐最饶益”(《史记·货殖列传》)。现在时兴讲儒商。企业家,不仅会做买卖,还有文化、道德,多好。难怪有学生说,要做学术界里最有钱的人和有钱人里最有学问的人。如果说,真有儒商,子贡就是祖师爷。但可惜的是,全国老百姓,只知关老爷,不知子贡为何许人也。
孔子跟子贡论贫富,是找对了人,因为子贡和其他学生不一样,他们多是寒门,不足论贫富。子贡有钱,孔子周游列国,有人猜测,就是由他赞助。有钱,才能看透钱。但有多少才看得透,不知道,恐怕因人而异。反正没钱,往往看不透,见钱眼红,穷凶极恶,一点办法都没有。历史上,农民造反,到头来总是失败,多半都栽在这上头。
对钱,子贡的态度是:穷,不低声下气,巴结阔人;阔,不趾高气扬,欺负穷人。孔子赞同他的态度,但补充说,更好的态度是,穷要开心,阔要好礼(怎么叫好礼?不知道,没准是当慈善家吧),即在贫富问题上,该怎么样比不怎么样更重要,自己该怎么样比对别人怎么样更重要。子贡引《诗》为喻,问孔子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吗?他想说,砥砺德行,就像工匠加工骨、牙(象牙)、玉、石,也是精益求精呀。孔子认为,他的理解很对。我跟他讲穷要开心,阔要好礼,就是这个意思。“往”是第一步,“来”是第二步。孔子教学,最重启发,他喜欢的是举一反三的学生,所以跟子贡说,从此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你有这个资格了。
子贡引用的《诗》,出自《卫风·淇奥》。“如切如磋”,是加工骨、牙(象牙)类的制品,“如琢如磨”是加工玉、石类的制品。(穷要开心,富要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