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是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他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英国作者肯尼斯·格雷厄姆的著名童话《柳林风声》,1908年发行的金牌童话《柳林风声》,围绕蛤蟆先生、河鼠、鼹鼠、獾先生四个形象展开的童话,曾经风靡全球。
而罗伯特•戴博得写的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则巧妙的借用了《柳林风声》的蛤蟆先生性格特点,当陷入心理抑郁,转向心理医生苍鹭求助咨询,十次的咨询完整对话呈现给读者。
是一部非常正向的心理咨询入门级书,不了解心理知识的读者,也会代入简单易懂的故事和概念讲解中。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蛤蟆先生,一贯好形象,在别人的眼里,他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住着豪宅、开着跑车、当着校董,不抽烟、不泡妞、偶尔品酒,生活自由且快乐。
但是蛤蟆先生变得越来越抑郁,他开始失眠、酗酒、不打扮,整天窝在沙发,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他会在深夜痛哭,听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仿佛坠入了深渊,成了井底之蛙。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蛤蟆先生找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在苍鹭的引领下开始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
10次的心理咨询,犹如一架人生爬梯,让他从井底一步步向上攀登,最终实现自我蜕变,成为大家更喜爱的青蛙王子。
那么,现在让我们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寻情绪的根源、体验咨询的细节,去了解他是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完成一场自我的疗愈。
谁是我的来访者?咨询费由谁来支付?
在第一次咨询,苍鹭就抛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蛤蟆先生,还是他的朋友们?我们经常会忽视掉这个问题:咨询费是谁来支付?
在中国,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大部分是家人或朋友推荐来的,因为在国人心里,去看心理医生意味着有疾病,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那么被推到心理咨询室门口的病人,就可以期待出门时轻松拥抱生活了吗?
苍鹭先生提到咨询费用谁来支付,意味着问谁在承担咨询的责任,也就是接受咨询的心态是否是100%自发自愿的过程。
这是心理咨询的前提,也是医好“心病”前的准备,假如是被他人的好意所胁迫而来,多半就会无疾而终,毫无效果。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处于双重世界,在健康世界的循规蹈矩,在疾病世界的努力拼搏。当疾病缠身,首先要接受治疗的就是心理,接纳自己患病的事实,确认开始承担恢复的信心。
“我会好起来吗?”,每个人都有变好的能力,问题在于,你做好变好的准备了吗?
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当苍鹭咨询师把蛤蟆送到门口时,蛤蟆转身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站定了,直视他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这段话很让人泪目,我们经常陷入负面情绪漩涡中,尽管竭尽全力,还是会感到绝望、无助。内心总会希望有那样一位权威、先知的“圣人”,告诉我们,“你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过去”。
据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调查数据,我国有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有九成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那么当我们心理上出现问题,只有找到内心本源,直面自己,才能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帮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咨询中探讨了两种思维,人人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徘徊。真正厉害的人,是理性与感性并存。
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年人的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因为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只是在体验过去的情绪,在父母自我状态里,不是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所以这两种状态都不会学到东西。
人生有四个坐标,你选择的坐标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好我好”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