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自我的提升与修行,我很赞赏佛家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在我看来,这六宗法门,是可以在尘世里,找到适当的行为来践行:
布施是慈悲心的施予,是善行的施予,我们可以布施财物、布施力行、布施善意与爱,布施的最高境界叫做无畏布施,即你可以做到无怖无畏,甘心捐予自己甚至生命,与救助他人。如果有朝一日,你可以找到一件正确或有意义的事,或者一种信仰,可以让你为之捐予性命,便可算作一种无畏布施。布施,就要勿以善小而不为。
持戒即是遵守某种笃定,是一种坚守与克制,坚守内心、初心、发心,克制贪心、欲念、恶行,你首先要明确何所谓你所认定的善、义、美,为维护它们,所必须不能僭越的行为,便是持戒。持戒体现和提升你的克制与自律,这是你未来可以成就大事的前提。比如控制自己不诳语、不恶言、不迁怒等等,这都是道德特别是公德心方面的提升。持戒,也要不以恶小而为之。
忍辱是持戒的升华,在保持内心、初心、发心同时,可以平常心、无分别心地对待他人,他人善待你,你善待它,投桃报李,这并不难。难的是别人苛待你,你能够继续坚守与克制,把耻辱看作修行的锤炼和磨砺,这才是更高的德行。佛祖在成佛前,遍是忍辱修行。你善良并克制,只是美德,而能够忍辱才是修养。
精进比诸前三者,上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是内心和灵魂的升华。不但要继续保持前三宗法门的行为修行,更要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这需要一定的涉猎、汲取、思考、反刍、自辩、折磨、洗练。比较简单的方法:读书、书写、甚至诵读,从某种意义,精进也是一个人情操的陶冶。你通过精读一些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重塑你的内心,推荐一些读物,人文类最好,总之,可以让你读的时候内心觉得安静下来、干净起来、深沉下来、升华起来的东西,都可以。一面读,一面写,一面诵,一面思、一面悟。这个过程,会有心得,也可以写下来,成为你心路历程的见证。
推荐:《文化苦旅》、《岁月与性情——周国平心灵自传》、 《兄弟(上)、《诗经》、《易经》、唐诗、宋词、佛经》;若是佛经,推荐《观自在菩萨心经》,较短,也很有助益,如果再有兴趣,《金刚经》背不下来,不时诵读和抄写,都很好。
禅定是一个较为玄奥的修行单元。就我目前的体会而言,只能是分享,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做的是否对: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下,躺卧,逐渐调整呼吸和心率,平静下来,心中空明,尽量不去想什么,渐渐进入一种舒适的静态,感觉到身体沉静下来,但是内心或者说灵魂却保持轻灵,可以似乎穿透身体。这种状态下,能明显感觉到身体放松而安适,但灵魂却并未进入睡眠。这样的状态虽然没有入睡,但很放松舒适,再起来后,无比松快。这样的状态,也许可以练习,但于我,确实可遇而不可求,至多达到过三次。
般若是又上了一个层次,般若即智慧,即菩提。通过了行为的磨砺,意志的提升,内心的充盈,我们为自己积累了大量有益的信息,这些信息开始交汇、融合、贯通,在这个过程里,甚至会有不同的思想激烈的在内心里碰撞,这便是机锋,思想的交锋;忽然有一天,你感到茅塞顿开,明白了什么,心中豁然开朗,这便是顿悟。于是你获得了新的认知,它属于你自己,是你自己的哲学。哲学便是智慧。
以上六宗,我个人的理解,前三宗是行为的守与持,是戒;精进与禅定是思想与认识的锤炼和升华,进入一种恒定的体认,是定;最后的般若,是收获,是结果,是慧。
也许你听说过:佛家说“戒、定、慧”,由戒入定,由定生慧。
如果你希望自己内心生长有一个高度,那么,就要先积淀你生长土壤的厚度。
我们内心的厚度无非来自两者:阅读与经历。即所谓阅历。
阅读是主动积累与索取,你向已知的存在去学习,汲取知识
经历是被动接受与感悟,你从发生的状况去求证,体认现实。
我所说的,是一条没有捷径的提升路径,你只有沉下去,用心学习和感受,才可以获得
一面积累认识和感悟上的东西
一面有实践来支撑
过去有云:格物致知
现在常说:知行合一
了解了客观,激活了主观,交融碰撞,才是长进
在行动的层面,我所告诉你的都是向善,向正,迎难而上,逆流而进,做也许别人不屑于做的,甚至自己不屑于做的,锻炼自己,磨砺自己。有一个坚韧的外壳,却不丧失一颗柔软的心。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考验一个人的人格水准,往往不在平时。而在这个人最困难,最疲惫,最愁苦的时候。在遮掩的情态下,他依然可以坚守内心,不做小恶,不废小善,才是他的强大。
你要预备成为一个别人眼里始终如一的优秀的人,就要有这个定力。
始终如水:无论流淌过的地方多么肮脏坎坷崎岖,你在水的表面上,看不出任何波澜,那些苦难的、曲折的、扭曲的,都藏在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