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篇文章的开头应该是国庆与中秋双节将至,然后拖拖拉拉的变成了国庆与中秋双节已至,直到变成现在的国庆与中秋双节至完了!咱继续往下说。
平常上班的你可能是这样子的,匆匆忙忙地吃完早饭,来不及给家人一个拥抱,下楼的时候和刚刚遛狗回来的大爷大妈打个招呼,然后乘坐交通工具去上班,到了公司再匆匆忙忙的整理各种各样的东西,开始一天的工作直到夜色降临,拖着疲惫的身子开始忙活着做饭,吃完饭后看孩子写作业,洗衣服打扫等等,折腾到很晚才睡觉。也许本来计划十点入睡,没想到又拖到了十一点,等孩子睡了,掏出来手机又刷到了十二点,早上六点就被闹钟叫醒,重新开始一天的工作。
大多数人的工作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甚至有不少人常常加班到深夜,工作强度更大,日出而作,深夜而息。
等某一天和自己一块干活的同事莫名其妙的晋升了,才知道人家一直在某某方面有专长,然后正好在某个场合被用到,惊叹之余心中暗想,这家伙什么时候有这能耐的?明明大家都是一块吃喝疯玩,加班到深夜的好基友……
羡慕之余不免闪过一点儿小心思,哥(姐)的能耐还没发挥出来呢,就让那家伙飞一会儿,然后暗自计划学习,开始网上查询,购买书籍等等……
等一切都准备妥当,摆好姿势开始学习的时候,却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断,比如孩子的呼唤,对门邻居的求助,许久不联系的朋友要请客等等,明明平常不学习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事,怎么一想进步了乱七八糟的事打包一般的塞了过来呢?懊恼之余还得继续去处理,到了很晚的时候精力又不够用了,哎,不仅暗自感叹——时间和精力总是不够用啊!
如果讲到这里仅仅是把问题和焦虑呈现出来,P用没有,因为只呈现问题而不去解决根本就没有价值啊!套用一下网络上的名言:一切不以解决问题而提出的问题都是耍流氓!
然而事实情况是,大多数的人只会提出问题,因为是真的解决不了啊,你说的我都懂,但是我就是搞不定啊,这怎么办啊?
还能怎么办?当然是花时间琢磨呗!不花时间和精力去寻根溯源,在最源头下功夫,怎么能解决好呢?
也许是认知不够,也许是其他积累不够,没关系,我们来往下推进一下,在推进之前,我们需要有以下共识:
1、注意力>时间>金钱;
2、独特立行且正确并具有价值;
3、这个世界是在均速变化的;
4、你相信自己是一个Be Better Type的人,而非是Be Good Type;
5、花时间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在解决我的这个问题以前,对的,没描述错误,是我的问题,我虽然认为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但也仅仅是在我的认知范围的认知,所以这也只是目前我的认知范围内的最优推导,仅供参考,让我们现在开始~
既然要解决当下的这个“没时间和精力”的问题,那就上下逐一探索,有时候独自琢磨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是非常有意思的事,而这些琢磨的功夫,日后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后话了。
首先,从局部来看这件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过去,现在,未来
过去:通过时间的长久积累,逐渐把自己的每一段时间安排的满满当当的,没有给进步预留时间。
现在:现在想要在未来收获某种收益,那么现在就必须从满满当当的安排里面,空出来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学习,这是对未来的投资。
未来:在未来的某一时刻,我也能升职加薪,获得更多金钱和别人羡慕的眼光。
第二个:起因,过程,结果
起因:看到身边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升职加薪了;
过程:自己开始行动,买书学习;
结果:升职加薪,获得更多的收入和尊重。
在未来和结果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金钱上的收入增加、获得他人的尊重以及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不是曾经想过,哪怕闪念过有钱后的生活呢?
这个有钱后的生活,前提是有钱,对吧?那么怎么有钱呢?
抛开家族传承或者中大奖的这种不说,通常是通过工作才能获得酬劳,换句话说就是出售自己的时间才能换取金钱,那么时间是过程,金钱是结果。
咦?结果有了,过程有了,是不是感觉少了什么东西?对,少的是起因,起因是什么?起因是通过与别人的对比发现了不足,自己产生的想要进步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起因,换句话说,这个念头是你的注意力!注意力引导你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少量的金钱成本来获取更多的金钱,从而再获取更多的时间。
也可以理解为:
注意力就是起因也是过去,时间是过程也是现在,金钱就是结果也是未来。
但大多数的人常常把未来与现在混淆,以至于忽略了这么一个事实:
只要你在工作,你就会有收入啊,而且未来你的收入会越来越高,因为你在这个行业里的熟练度,你的收入就是比刚入门的新手高,这是无法忽略的事实啊。然而很多人却视而不见,总觉得自己得用当下的时间赚取当下的钱。
这时候你可能会有疑问,你说的那些道理都扯淡,什么现在未来的,我这一天不干活,我吃什么?这条体会最深的恐怕当属出租车司机了,罗胖在《知识就是力量》就举了这个例子,并引出了“狭窄框架效应”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查德.塞勒曾提出的,意思是在框架非常小的时候,个体会陷在框架之中,看不到事情的全貌。而这个出租车司机在狭窄框架效应的最优解是:
旺季多干活,淡季多修养。
回到我们的推导,哪怕是出租车司机,老司机就是能比新手拿到更多的单,赚更多的钱。所以,金钱就是未来,无需担心,不过像上半年的疫情,其实可以理解为偶遇的超长假期,需要投入巨大的金钱成本的黑天鹅事件,想要安然度过,就需要在过往的时间里有足够的积累,所以 Get ready for everything 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对抗当下风险的最好方法是把风险的成本平摊在过去,有人通过引导人们在过去定投金钱然后对抗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上搭建了巨大的商业体系,所以保险行业这么兴盛,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既然分清楚了未来和现在,那么现在对未来的焦虑自然就无需担心了,这样的话时间>金钱就很好理解了,但是其实讲到这里,更多的人会产生时间>金钱>注意力的感觉,感觉最不重要的好像应该是注意力,不然身边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刷手机,刷视频,自己去学习反而有点儿……不合群,我在《迷茫的时候,就要努力找到破局点》举了占座位的例子,最终的结果是你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只看着别人获得更好的生活,所以无需担心自我的行为,该进步就进步,这便是第二条共识:
2、独特立行且正确并具有价值
我们继续推进,既然现在的时间已经满满当当的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你想到的是工作,生活,孩子这些因素,那么你也妥妥的陷入了狭窄框架效应,这个提问更进一步的表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对于现在的时间规划的这么满当,以至于你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我?请注意,我用了一个词:时间规划,也就是在这一天24小时中,需要拿出来整段的时间用来工作,吃饭,睡觉,还有与家人交流,这些都是刚需时间,那么剩下的时间呢?你是怎么安排的?我猜差不多是这样子:
打开手机刷一下短视频,是不是就忍不住滑啊滑的,你的时间和精力就被分走了一部分;
朋友打电话撸个串,到了地方各种闲扯,时间和精力又被分走了一部分;
隔壁邻居敲门借你点儿东西,然后又是一阵唠嗑,你的时间和经历再次被分走了一部分;
……
假设你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加班来做,朋友叫你的话你会出去吗?不会啊,因为你的注意力在工作上啊,显而易见的印证了第一条共识:
1、注意力>时间>金钱
回到没有时间和精力的问题上,现在没有时间是基于过去的时间里,把那些闲散的时间用以前的注意力给规划好了,而打破这样的规划,需要的不仅仅是重新规划时间,还需保证好自己具备足够的精力,而拥有这些宝贵的精力的源头是什么呢?是概念,是定义****,或者说是对自我的定位,注意力与时间和金钱一样,都属于可用的资源的一种,而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取决于我们的第五条共识:
5、花时间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就像是盖楼一样,底部的地基越稳定,地面上的建筑物抗风险能力越强,至于你的地基能否加固,取决于我们的第四条共识:
4、你相信自己是一个Be Better Type的人,而非是Be Good Type
简单点说就是你是注重当下自己表现的人,以为现在的自己的成就就是永恒的,还是注重和相信自己在未来是越来越好,不会以当下去锁死自己的未来发展呢?
如果你对于这个问题无法回答,那么当下的你不仅仅陷在了狭窄框架效应里面,还否定了我们的第三条共识:
3、这个世界是在均速变化的
大多数的人在没有认识自我之前,都是属于Be Good Type ,遇到了机会或者问题,认为只会发生一次,而与之联系相关甚至类似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在遇到了,所以当处理不好这些事情的产生郁闷和否定自我的时候,便是陷入了狭窄框架效应,而不相信在未来如果自己遇到了能更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否定世界是变化的事实。
而通常来说,世界的变化是匀速的,比如孩子的每天都会长大,自己的年龄也在不断的增长,种下的豆子会慢慢的生根发芽,而不是今天怀了孕明天就能生孩子,刚生下的婴儿不会隔天就长成成人,豆子即便是泡在水里一天一夜,也仅仅刚刚发芽而已。世界的发展是匀速的,不会突然变快或者变慢。
既然认知到世界是匀速发展和运动的,那么相信自己会成为Be Better Type 的人,其结果就是世界在发展,而自己在进步,那么接下来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最好的方法自然是花费时间来提升自我的效率,亦如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即第五条共识:
5、花时间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说到这里,你就会发现,现在让我们困扰的“想学习的时候发现时间不够”这个问题其实只是表象,而真正的问题是没有花时间把未来想清楚,而很多人对于注意力模块的排序通常是工作、游乐、家人、朋友等等,而睡眠往往是倒数第二,而琢磨未来通常是倒数第一,每天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当然是要做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像琢磨未来这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就被遗忘了一天又一天,直到看到其他人的突然崛起,才想起来,哎呀,我在许久之前也是和他一样制定了学习的计划呢。
然后开始火急火燎的学习,把现有时间安排的平衡状态给打破,其结果自然是各种不适应,过不了多久就会产生太累了休息一天也不要紧的念头,之后会越来越多使用这个念头,直到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人生大约就这样了,变成了一个Be Good Type的人,然而人的本性是探索和进步,这个本性中又掺杂了急功近利,所以很容易就变成了放弃。
理清了这些,再推进一步,就会发现在,更根源的东西是自己的概念不够清晰啊,以致于自己的行动不够准确,如同一个引擎有些问题的车,一会儿能开的风驰电掣,一会却止步不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引擎修好就可以了。
而庆幸的是,我们可以根据自我认知的概念改变自己:
把自己定义为建楼,那结果就是一旦地基打好了,只能往上建楼,而一旦你认可了自己属于Be Better Type 的人,那么你就可以穿越地面给自己的地基添砖加瓦,做到这样的时候,恭喜你,已经进化为树了。
树是什么啊?树是不断成长,不仅仅是地面上的在生长,地面以下的也在不断的生长,而当你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可以向长和大里面生长,还可以发生质变的时候,恭喜你,又进化了,进化为操作系统了。
操作系统是什么呢?有各种各样的BUG,不仅仅能够安装各种各样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打补丁的方式来杜绝BUG,最重要的是,他们竟然可以持续的升级和进化。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楼的定位基本上只能在外面添砖加瓦,而树的定位是上下扩展,而操作系统可以升级换代……
回顾一下5点共识:
1、注意力>时间>金钱;
2、独特立行且正确并具有价值;
3、这个世界是在均速变化的;
4、你相信自己是一个Be Better Type的人,而非是Be Good Type;
5、花时间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这是目前在我的认知范围内能够想到的最优解了——找出更根源的存在,然后寻求最优解来提升效率,甚至更简单的说法就三个字:变聪明,而且要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变得足够聪明,而变聪明的方法是:
1、学习概念让自己懂得更多;
2、与他人交流练习应用概念;
3、彼此之间相互鼓励;
也许写作群和践行群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这已经是在我认知范围内,能够同时达到以上三点最好的社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