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不久前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女儿念五年级。她的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谢老师说,乘着五、六年级这两年一定要多读一些书,到了初中后,你只有应付作业的时间,根本再没有读书的时间了。接着,做为一个语文老师,她也讲了多看书的各种好处。
其实,我的观点与谢老师是一样的。
我们这一代人最苦恼的就是年轻时没有书可读。对于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来说,那时也买不起书。更何况,生活在农村的我,家庭状况也一定是在当时的下游。能看的书了了无几。
如今,书多了,反而是读不过来了。我们想着要去补课,补本应是年少之时就该完成的读书任务。可是,精力不济的感觉让我痛彻心扉。时间不可挽回,谁的人生都不可能重新来过。
平常,总是喜欢逛网店,但我逛的最多的还是网上书店。置身那一片书海,原本躁动的心渐渐平静下来,伴随着书香沉淀。接着总是喜欢,买,买,买。
突然发现,书买得多了,可看得却不多。
我们从书中找到自己,也找到世间的真相。
书里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告诉我们,自省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这是说,一块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一个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成为有用的人。
古人的智慧,直到现在都在启发人的心智。可如今,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很多人说,现代人爱读书、会读书的太少了,我们都在浮躁地生长,少有沉淀自我的时间。所以,才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活得麻木机械,失去希望。
很难说,要读多少书才能改变人生、改写命运,但我知道不读书一定不会有任何改变。
要相信,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跑过的步,看过的风景,爱过的人。读书多了,你会有“书卷气”。
“书卷气”,是指在气质、仪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高雅的气度与风貌。北宋大文豪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晚清饱学之士陈其元曾说:“学者苟能立品以端其本,復济以经史,则字里行间,纵横跌宕,盎然有书卷气。”他原是就书法而论,但因其植根于“敦品励学”,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适性。
书卷气,诚然是优良素质的外在表现,但却是由内在品格决定的,所以强调“立品”;而它又肇源于书卷,就是说,这种内在品格与外在表现,都是通过“济以经史”亦即读书、励学来完成的。
当前,影视、录像、电脑、网络等各种大众传播方式普及应用,确实为文化知识的快速传播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一般地说,电子传播文化以快捷性、直观性、休闲性、趣味性为特征,它的巨大吸引力和“图像化”、“浅阅读”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书氛围的形成,造成了人们阅读能力的下降和读书人群比例的降低。文字的地盘日益被音像所挤占,天长日久,人们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思考习惯,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也许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国电影导演赫尔佐格说:“读书让人拥有世界,看电视让人失去世界。”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